道德經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於雌柔的位置,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溪谷。能成為天下的溪谷,恆常的德性就不會離開,即可回歸到嬰兒的狀態。知道什麼是光明,卻甘守暗昧的位置,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表率。能成為天下的表率,恒常的德性就不會有差錯,即可回歸到無極的狀態。知道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山谷。能成為天下的山谷,恆常的德性才可以充足,即可回歸到真樸的狀態。真樸的「道」分散成為萬物,聖人運用它而成為百官的首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會割裂的。
【弈後語】
在這一局,老子再度強調他的「陰性哲學」與「反式哲學」。他提出三組對立的東西:雄(雄強)與雌(雌柔)、白(光明)與黑(暗昧)、榮(榮耀)與辱(卑辱)――在中國過去的符碼系統裡,前三者屬「陽」,後三者屬「陰」;多數人都「貴陽」而「賤陰」,譬如喜歡互爭雄長卻不甘雌伏、樂於站在光明的亮處、不想受到屈辱等,但老子卻翻大家的盤,告訴我們要「反其道而行」,在知道雄強、光明與榮耀的總總好處後,我們還是要安於雌柔、暗昧與卑辱,也就是「守陰」,因為它們就像自然界的溪谷或山谷,看似低下,卻是「道」的本質,把握這個本質,就能使人不會背離常德,而且還能發揚光大,回歸嬰兒、無極、純樸的初始狀態,也就是無私無欲、無陰無陽、渾然天成、變化無限的「道」的最高境界。
對於前述三組對立的東西,老子主張「三知三守」,而不是「三個堅持三個反對」,表示他的基本態度是包容而非勢不兩立,這不僅符合「道」,更是我們觀照世界、立身處世應該有的態度。譬如在文化方面,西方文化顯然是「偏陽」,而中國文化則「偏陰」,盲目歌頌西方文化、全盤否定中國文化跟拒絕了解西方文化、死命固守中國文化都是偏頗危險的,我們應該「知其雄,守其雌」――要平心靜氣地了解西方文化的特色,然後守住自己文化的特色,「有所知,有所守」,方是正道,也才有意義。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以平定太平天國之亂而聞名,剛開始時雖然不太順利,但在得到一些戰果後,他變得爭強好勝,鋒芒太露,結果引起朝廷猜忌、同僚排擠與掣肘,讓他處處碰壁。在因父親去世而丁憂回家守制時,他深刻檢討,詳讀《道德經》,深受啟發,在復出之後,他變得非常謙和,四處向人請益,「無人不拜,無信不回」。特別是對本有舊惡的左宗棠,他不只親自登門拜訪,還自己集了一幅對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拜託左宗棠替他書寫,好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同樣爭強好勝的左宗棠看他如此謙下,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而改寫另一幅對聯:「集眾思,廣忠益。寬小過,總大綱。」回贈。雖然不能說盡棄前嫌,但兩人的緊張關係也大大獲得緩和,曾國藩就是用老子所說的「知其雄,守其雌」將很多阻力化為助力,而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
「樸散則為器」,各種東西、各種人才都是「道」的一部分。身為領導人就不要搞對立,而應該謙讓卑下,接納各種人才,有知有守,以包容代替分裂,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業,也就是「大制不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