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26 穩重寧靜:航行於茫茫人海中的壓艙物

瀏覽次數: 4

道德經第26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時都不離開載物的車輛。雖然有榮華的生活,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擁有萬乘的大國君主,會以輕率來治理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弈後語】

  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舶,需要靠壓艙物來維持它的穩定性。在茫茫人海中航行的我們,為了維持生活的穩定性,也需要有壓艙物――心靈的穩重與寧靜。

  老子從自然界觀察到輕的東西浮在上頭,重的東西沉在下面,「重」是「輕」的根本與基礎;而所有流動的東西,最後都會歸於靜止,「靜」成了「動」的主宰與趨力。他根據這些「天道」引伸出如下的「人道」:立身行事要穩重、持重、甚至忍辱負重,不可輕浮、輕率;為人處世要淡定、鎮靜、從容不迫,不可魯莽、躁動。一般說來,「重」的通常是比較「靜」的,所以「穩重」與「寧靜」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輜重」是載物的車輛,「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是一種比喻,表示求道君子的人生是「任重而道遠」,同時也表示他的生命有一個平穩的重心――堅定的價值觀與信念,不會因外在環境而搖擺浮動。所以即使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也能超然物外、淡然處之,不會沉溺其中而迷失自我。

  求道的人應該如此,擁有一萬輛車(萬乘)的國君更該如此。但老子感嘆,很多國君不僅不穩重、鎮靜,反而「以身輕天下」――比一般人更輕浮、躁動,結果讓整個國家陷入危險、混亂、甚至覆滅的境地。老子的感嘆讓人想起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時,北方瓦剌的也先率領騎兵大舉犯邊,勢如破竹,朝廷於是派兵增援抵禦,這原是兵家常事,但宦官王振卻想藉此機會一顯威風,他鼓動皇帝御駕親征。二十三歲的朱祈鎮(明英宗)一聽,立刻雄心大發,成了戰爭狂熱份子,對軍事一無所知的他宣布他將親率數十萬兵馬北伐,而且下令要在兩天內出發。文武百官為之傻眼,但也只能配合行事,在雞飛狗跳、浩浩蕩蕩出發後,朱祈鎮和王振又想當然爾、行同兒戲地一意孤行,把作戰經驗豐富的武將們的建議當成耳邊風,而王振更私心自用,想把皇帝和大軍帶到他的家鄉蔚州,好光耀門楣,結果當然是兵敗如山倒,不僅損失慘重,隨行的朝廷重臣白白犧牲,連皇帝都被俘擄,明朝的元氣也隨之大傷。

  「土木堡之變」的整個過程,簡直就像一齣荒腔走板的鬧劇兼悲劇。而為什麼會如此荒唐?因為那不只是輕舉妄動而已,更是擁有權位者的輕舉妄動――誰也阻擋不了明英宗朱祈鎮和宦官王振隨心所欲的輕率與躁動,但其後果的嚴重性卻可能千百倍於尋常人,這也是為什麼老子要特別點名「萬乘之主」的原因。

  人類社會跟自然界有一個明顯的差異:自然界是「重」的東西在下面,「輕」的東西在上面;但人類社會卻是「重要」的人士在上面,「輕微」的小民在下面。重要人士的輕舉妄動,自己的損失也許有限,但卻會讓下面的人倒大霉。即使到了今天,情形還是一樣,所以,不管你是在上面的大人物或在下面的升斗小民,都應該特別留意這點。而更重要的是,當你活得越久、爬得越高時,你就更應該有更堅定的價值觀和信念,顯得更穩重與寧靜。那不僅是你的福氣,也是大家的福氣。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