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25 天人之際:回歸自然,聽任自然

瀏覽次數: 3

道德經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它寂靜無聲,空虛無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做「道」,再勉強起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又返回原點。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師法地,地師法天,天師法道,道則純任自然。

【弈後語】

  老子在本局對「道」的形容,特別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讓人想到的是日夜的交替、四季的循環,它們周而復始,永不止息,而且不會隨著人的意志或想望而改變,這顯然就是老子所說「道」的一個面向。但它們其實只是「道」所外顯的表象,現在大家知道,我們所感覺到的日夜交替、四季循環,乃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運行所造成的;而地球繞著太陽運行遵循的則是天體運動定律,這個天體運動定律才是「道」的本質(之一)。

  宇宙萬象看似繽紛複雜,但都受到物理、化學、生物學律則的支配,像天體運動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孟德爾遺傳定律等等。所有的自然律則不僅「寂兮寥兮」,無聲無形,更是「先天地生」,獨立存在於萬物之先之外,萬物是根據這些律則去滋生、繁衍、互動的(萬物的母體),即使有一天萬物都灰飛煙滅了,它們依然能「獨立存在」。我們現在將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稱為「自然」學科,多少是受到老子的影響。當然,自然律則並不等同於「道」,而只是某個層次的「道」。那什麼叫「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呢?簡單說就是「道」至大無形,無遠弗屆,從遠到天邊、近在眼前的萬事萬物,都受它的支配、靠它來運轉。就像愛因斯坦所說(見第一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決定。上至星辰下至昆蟲,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不論是人類、蔬菜還是宇宙塵──我們都是隨著一種神秘的音樂起舞。」

  重要的是,身為域中四大之一的人,我們要如何來安身立命?在道、天、地、人四大中,人是最微小、層次最低的,雖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層次分明,但我覺得地、天、道三者都是我們應該師法的對象。由上而下來看,「道法自然」――「道」是純任自然、本來就如此的,我們為人處世也應該聽從自然本性,還我本來面目,不刻意做作。「天法道」――白晝黑夜、陰晴風雨、春夏秋冬,都是按照自然律則在更迭、循環,我們立身行事也應該要有一些必須依循的準則。「地法天」――大地萬物的生長與發育要能適應春夏秋冬等天時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也應該要能靈活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人法地」――大地有高山、大海、沙漠、沼澤,各依其特性來養育不同的生物,人也應該依個人不同的稟賦去加以調教、發揮他們的專長。

  「人道」、「地道」與「天道」都是「道」,它們師法的對象其實都是「自然」。理想的人生就是要回歸自然的法則,聽任自然,享受自然。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