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牢;邁開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以為能看見的,反而看不明白;自以為對的,反而遮蔽真相;自我誇耀的,反而沒有功勞;自以為了不起的,反而不能領導。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東西都像是剩飯贅瘤,只會讓人厭惡,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弈後語】
「企者」讓人想起芭蕾舞者,他們也是踮起腳跟跳舞,好讓自己的身體看起來更修長、動作更優雅,但這種被世俗視為美好的東西,在老子眼中,卻成了「贅形」。這似乎有點煞風景,我想老子不喜歡,主要是因為它並非我們身體的自然動作,即使優美,也只是短暫的,無法持久;經常這樣做,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跨者」也是如此,邁開大步走,短時間也許可以超前,但長遠來看,卻會因無以為繼而得不償失,因為它同樣違反自然。
稍微違反一下自然似乎沒有什麼,但你做一,別人就會做二,在競相加碼後,就會越來越扭曲、誇大,而終至不可收拾,古代婦女為了讓自己更婀娜多姿而風行的纏足,還有上世紀大陸為了超英趕美而展開的大躍進,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一個「削足適履」,一個「偃苗助長」,都是在違逆自然;說什麼「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到最後都是「小腳一雙,眼淚一缸」,違逆自然的結果不僅是事與願違,而且還必須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老子很早就提出警告,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引申來說,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企者」,是因為好高騖遠;想成為「跨者」,是因為急功近利。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裡,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能比別人更高、更快、更強或者更美,那你可能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已成為老子所說的「企者」與「跨者」?
跟「爭高爭前」相媲美的是「自炫自耀」,與人「爭高爭前」的目的通常就是為了「自炫自耀」。老子提醒我們,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後,那麼在自以為是、自我膨脹、自我標榜之下,他就再也看不見事情的真相,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陶醉在自我催眠的幻象裡,自以為英明睿智、無可匹敵,其實是盲人騎瞎馬、危險無比。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苻堅(前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統一中國北方後,他不顧宰相王猛的臨終遺言,準備揮師南下攻打東晉,雖然很多文官武將從各個角度分析情勢,認為太過冒險,但自以為是的苻堅卻說:「天道幽遠,未易可知,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最後連兄弟、寵妃、兒子、高僧也出面勸阻,但苻堅不聽就是不聽,親率百萬大軍南下,結果在淝水之戰中慘敗,整個帝國隨之分崩離析,苻堅自己也喪命於羌族姚萇之手。
大家都說苻堅「剛愎自用,自食惡果」,但他早年卻是一個頗能察納雅言的有為之君,對王猛更是虛心受教、言聽計從,否則也不可能成就霸業。那為什麼後來卻變了個樣呢?讓他改變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在眾人扶持而成就大業後,他自我膨脹,變得自以為是,把別人的意見都看成垃圾,一意孤行的結果,不僅容易失敗,而且必然導致眾叛親離。
一個剛愎自用的人通常不會認為自己剛愎自用,特別是在自己小有成就而想要有更大的圖謀時。如果你發現很多人都在反對你,而且那些意見聽起來都很「可笑」,那你就要提醒自己:你的急功近利、自我膨脹是否扭曲了自己、更扭曲了別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