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23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說話,才合乎自然的本性。所以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們這樣呢?是天地。連天地的狂暴都不能長久,何況人呢?所以,求「道」的人,就要與「道」同行;修「德」的人,就要認同於「德」;失「道」失「德」的人,行為也就會失常。認同「道」的人,「道」也會樂於接納他;認同「德」的人,「德」也會樂於幫助他;失「道」失「德」的人,失敗也會樂於跟隨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會相信他。
【弈後語】
對領導者,特別是過去的統治者,老子在這一局想告訴他們的是:大自然很少說話,領導者也應該少發號施令;狂風暴雨為時短暫,橫徵暴歛、窮兵黷武的苛政無法持久,而嚴懲重罰、雷厲風行的管理方式也難以為繼。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領導者應該效法「天道」,溫和寬厚、誠信修德,這樣才能萬眾歸心,長治久安。
對一般人,特別是對現代人來說,老子想告訴我們的則是:任何狂熱激烈的東西都無法持久,做人做事要安穩平順、細水長流。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細水長流地做,自然就能得到良性的回饋,有安穩平順的結果。你待人處事宛如狂風暴雨,那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就是「失道失德」,失敗自然也會跟著你。
這樣的事例似乎也俯拾皆是,譬如秦王朝靠暴虐的手段統一天下,繼續用暴虐的方式維繫政權,但沒多久,無法忍受的百姓就紛紛揭竿而起,原本不可一世的帝國瞬間崩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不管是領導者或一般人,大家的確都應該引以為戒。但對「飄風驟雨」(或狂風暴雨),我們還是應該做另一番思考:
首先,「飄風驟雨」並非都是短暫的。在地球誕生之初,還有先民的「大洪水」神話都顯示,狂暴的雷雨曾經延續好幾十年甚至好幾百年,而最近的「聖嬰現象」更告訴我們,極端氣候很可能成為一種常態。其次,狂風暴雨也並非都是負面、破壞性的,它們其實也是清洗自然、讓自然獲得再生的力量,有正面與建設性的作用。
對人來說,「飄風驟雨」除了意指狂暴、衝動的舉止外,也可以象徵「熱情」(狂烈的激情)。偏好「柔靜」的老子不喜歡「狂暴」,大概也無法欣賞「熱情」。當然,大部分的「熱情」都為時短暫,甚至像俗語所說只有「三分鐘熱度」,在漫長的歲月裡,我們需要的是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安穩平順的力量。不過,我們還是有必要強調,人生的很多夢想都要靠「狂烈的激情」來點燃,而它也不是只能有三分鐘熱度,牛頓就說他之所以比別人有更好的表現,就是因為「我對一件事情能有很長時間的熱情與興趣去考慮」。
即使「狂烈的激情」難以為繼,但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有「熱情」來鼓舞你的生命,再現高潮,不是比一路平靜無波要來得好嗎?其實,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在呼應自然之道,因為在自然界,當安靜沉悶的時間過得太久時,就會出現「飄風驟雨」,雖然短暫,但卻能為天地增添生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