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2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窪才能充滿,敝舊才能更新;少取反而獲得,貪多反而迷惑。所以,聖人持守這個自然之道,做為天下事物的準則。不自以為能看見,反而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真相;不自我誇耀,反能有功勞;不自以為大,所以能領導。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誰都爭不過他。古人所說的「委屈可以保全」,豈是空話?它是確實可以達到的。
【弈後語】
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過的是充實、飽滿、新奇而又多樣的生活。在這裡,老子再度運用反向思考,把眼光轉到它們的對立面,不只給予肯定,而且認為那才是更符合自然的大道。
譬如多數人都喜歡平順,認為彎曲(屈與枉)是不好的,還由此衍生出委屈、冤枉等語彙。但事實上,彎曲才是自然的:不只所有動植物的形體都是彎彎曲曲的,曲折更是所有生物前進的方式,也是河流流動的方式,連所有邁向巔峰的道路也都是曲折的。自然界根本沒有直線這種東西,人世間也沒有人能朝目標筆直邁進的。能有這種認識,那麼在人生的旅途中上繞了一些路,就不是冤枉,反而挺自然的,甚至還能從中品味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而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個人只有耐得住一時的委屈或屈就,才能在日後獲得伸展機會時,大鳴大放。
「窪則盈,敝則新」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要為眼前的低下和破舊而傷神,因為低下才有充盈的空間,破舊才有更新的機會,而且在更迭的過程裡還會讓人有越來越好的滿足感。如果已經飽滿、擁有的都是最新的,那麼在無以為繼的情況下,你要擔心的恐怕是好景不常,人生開始走下坡了。
「少則得,多則惑」讓人想起古希臘的一句諺語:「狐狸有很多伎倆,刺蝟只有一招。」很多人羨慕狐狸的鬼計多端,其實就生存優勢來說,只會一招的刺蝟絕不亞於狐狸,與其多而無用,不如少而有效。做生意也一樣,很多人希望賣的東西越多越好,但世界知名的大企業通常只賣一種東西,譬如福特只賣汽車,可口可樂只賣可口可樂;好好經營少數的一兩樣東西,將它做到最好,不僅讓人印象鮮明,而且能得到更多。在選擇方面亦復如是,不管是買巧克力或找結婚對象,很多人以為可供選擇的項目越多,我們才能做出越好、越滿意的選擇,但實驗顯示,當選項超過某個數目(通常是三到六個)後,不只會讓人覺得無所適從,而且在做出選擇後更容易感到後悔(因為他原本可以做更多其他的選擇),這正是老子所說的「多則惑」。
一個人能了解並把握這個自然之道,就不會汲汲營營於想要更高、更多、更好、更新、更平順、更聰明、更圓滿,或自以為自己有多高、多好、多聰明、多圓滿,因為不這樣想,結果「反而」能成就自己的高、好、聰明與圓滿,這是典型的老子辯證法:想要有所「得」,不是拼命去要,而是要放下得失之心,有捨才能有所得;只有不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才是真正聰明、讓人覺得了不起的人。簡單講,就是一個人必須先將眼光和心思從自己身上「挪開」,才能看得更寬闊、想得更明白、做得更周延,而使自己受益,也讓別人更刮目相看。
最後,因為你不和別人競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爭得過你,這聽起來好像有點阿Q,但它並非什麼都無所謂,而是說不要有爭強好勝之心。在一些競爭的場合裡,自己心中沒有輸贏、沒有競爭的對手、甚至沒有看熱鬧的觀眾,彷彿只有你一個人在場,在那裡自在而愉快地表現自己,心中一片安詳寧靜。這樣,誰爭得過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