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17 自然如此:對四種領導模式的省思

瀏覽次數: 6

道德經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不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會親近、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民會畏懼他;最糟糕的,則讓人民輕蔑、羞辱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悠哉遊哉,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弈後語】

  在這一局,老子談到他對政治的看法。雖然說的是古代,但對現代國家與社會裡的領導和管理,還是可以給我們不少啟迪。

  老子把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最好、最高明的統治者是他主張的「無為而治」,讓老百姓隨著自然的節奏去生養作息,盡量不去打擾他們,這樣的統治者就好像空氣,人人都需要,但卻不會讓人感覺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統治者類似儒家的「德治」,統治者用他良好的德性來領導,體恤老百姓,處處表現關愛;老百姓不只知道他,而且還會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統治者則類似法家的「法治」,用嚴刑峻法來維持社會或團體秩序,監督與控制老百姓,他們表面上服從,但內心卻是害怕與不滿。最糟糕的統治者則是本身能力不足,兼又眼光短淺、心胸狹隘,根本沒資格當領導,只會受到老百姓的輕蔑和羞辱。

  天地無言,萬物自化。「無為而治」是希望統治者能效法自然,但也並非什麼都不說都不做,而是要「貴言」――少發號施令且慎重其事,力求制度與政令簡單可行,說到一定做到,維持領導的誠信,讓老百姓信任,更不會感覺受到干擾。而最高的境界則是在功成事遂後,老百姓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並不覺得這是你的功勞,甚至不覺得你有在做事。

  在中國正史裡,比較接近這個政治理想的是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它也被稱為「黃老之治」。早年幫劉邦打天下的張良、蕭何,與「蕭規曹隨」而開啟「文景之治」的曹參等人都深受老子的影響,但他們通常被稱為「道家」,除了以黃帝、老子的思想掛帥外,也吸收了其他各家的觀點,就像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一文裡所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當社會日趨複雜、政務日漸繁多後,不可能再寄望垂衣拱手的「無為之治」,而是要把握它的基本精神,要理法兼顧,更要簡化政令、分層負責,這也是張良、蕭何、陳平、曹參等人的作法。

  時至今日,我們當然更不可能有老子理想中的「無為而治」了,倒是經常看到他認為最糟糕的統治者:一些自以為「大有為」的國家領導人不斷提出各種新夢想、新作法,但卻說到做不到,不只徒增紛擾,最後連最基本的誠信都失去,成了被人民輕蔑與唾棄的第四類統治者。

  經營一個公司、甚至管理一個家,就像經營和管理一個國家,老子說的這四種領導方式對公司和家庭的經營同樣具有啟發作用:一個好的領導者除了要建立良好的制度、自己以身作則外,還要讓員工與家人發揮所長,不要對他們胡亂指導、隨便干涉;更理想的是不要以「偉大的舵手」自居,不要讓他們感覺到你的「重要」,雖然自己默默盡了不少力,但在事情辦成後,卻讓員工和家人都覺得那是他們努力的成果。能這樣,那你就是老子所嘉許的得道的老闆與家長了!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