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15 微妙玄通:樣貌豐繁兼又動靜得宜

瀏覽次數: 6

道德經第15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於深不可識,只能勉強形容他:小心謹慎啊!就好像冬天涉水過河;警覺戒備啊!就好像提防四鄰的窺伺;恭敬鄭重啊!就好像赴宴作客;自在隨意啊!就好像冰雪在解凍;純樸實在啊!就好像未經雕琢的素材;開闊豁達啊!就好像深山的幽谷;混同一切啊!就好像渾濁的河水;清靜安適啊!就好像湛深的大海;輕盈飄逸啊!就好像沒有止境。誰能使混濁安靜下來,慢慢沉澱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恢復生機?能持守這種「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不斷去舊更新。

【弈後語】

  老子(指的是《道德經》的主要作者與編者李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歷史的記載非常模糊,本局的描述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我覺得他很可能就像本局所說善於行道者般「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我們只能勉強用具體的情境來捕捉,呈顯善於行道者(或者說老子本人)可能具備的特質。它們還非常多樣,計有謹慎、警覺、鄭重、自在、樸實、豁達、包容、安寧、飄逸等九項。

  即使只是管窺蠡測,但光看這九種特質,就顯示善於行道者的人格樣貌不僅豐繁,甚至還有些矛盾,譬如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人能像本局所描述的是「既謹慎又豁達」、「既鄭重又自在」。其實,老子之所以會用具體的情境來界定,正表示他認為一個善於行道者會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現出不同的特質。換句話說,他們擅長調整自我以符合社會情境的要求,富有彈性、知所變通、能扮演好人生劇場裡的各種角色。

  有人也許會說,這不是有點像「機會主義者」嗎?其實,善於行道者應該更像自然界的變色龍。因為「道」沒有固定的形象,而是在自然界的不同時間和空間裡顯現不同的變貌,善於行道者也一樣,他們沒有僵化的人格,而會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露不同的特質,在冬天涉水過河時謹慎小心,赴宴作客時則要恭敬鄭重,這些都是恰當而合乎自然的。他們在做人處世上所表現出來的多樣面貌並非投機、更非缺乏原則,反而是秉持順應自然之道這個原則該有的反應。

  接下來的「動」與「靜」更是如此。「動」與「靜」原是相反、對立的兩種特質或力量,但善於行道者卻能兼容並蓄,能「動」又能「靜」,當然也是要隨時機與情境而有不同的表現──當局面變得動盪不安時,就要能夠安靜下來,沉澱混濁,恢復澄清;但在長期停滯、死氣沉沉時,又能夠變動起來,激浪揚波,重現生機。

  這種能「動」又能「靜」,還有在不同情境中顯現不同樣貌的特性,其實也就是老子在第八局歌頌過的水的本質。所以,要想擁有像老子一樣的理想人格或成為得道之士,就要像水學習,維持謙下、不自滿,永遠保留迴旋的空間,這樣才不會僵化,而能不斷地除舊佈新。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