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0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能讓精神和形體合一,不分離嗎?能讓呼吸柔和平順,像嬰兒一樣嗎?能滌除雜念、深入觀照,沒有瑕疵嗎?能愛護人民與治理國家,出於自然無為嗎?能讓感官在接觸外物時,安靜受納嗎?能明白通達各種事理,而不用心機嗎?聖人生長萬物,育養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作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養成萬物而不加以控制。這就是深奧的德啊!
【弈後語】
如何透過個人的修為而讓自己的生命或性靈達到理想的境界,一直讓很多人心嚮往之。老子在這一局提出的六個項目,不僅成為後來道家在修煉上努力的目標,跟禪宗的修行也頗多吻合之處,這顯示它們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含意。下面就是我對它們所作的一些引申:
第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表面上,形體(營)和精神(魄)似乎是一體的,其實不然,我們經常魂不守舍,身體雖然在這裡,但心思早已溜到九霄雲外去了;明明在做這件事,想的卻是別的事,也就是心不在焉,結果意識渙散,做事事倍功半。道家「凝神內斂」的功夫,還有瑞巖禪師每天的「三喚主人公」,都是要將走失的心思拉回來,讓它和形體再度合而為一,這樣才能專心一志,覺得自在而踏實。
第二,「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們的呼吸常會不自覺地隨著情緒的起伏而急促或舒緩,反過來,呼吸的急促舒緩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神。「專氣」就是對呼吸的注意與調節,也就是「調息」,讓呼吸變得柔和平順。在道家或禪宗的打坐中,「調息」都是重要的功課,目的就是想藉呼吸的柔和平順,讓心境恢復如嬰兒般的清靜安寧、無思無慮。
第三,「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心念紛飛,如塵埃般漫天飛舞,是讓我們心神不寧的最主要原因,「滌除」就是要清除心中的塵埃(雜念),恢復心靈的清澄(無疵),那要怎麼做呢?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是漸修功夫,慧能禪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則是頓悟;漸修與頓悟需雙管齊下,只有在心靈空明時,我們才能做深入的觀照(玄覽),對自己和這個塵世有透徹的見解。
第四,「愛國治民,能無為乎?」這點已在前面出現過多次,老子認為不管是待人接物或處理大小事務,都要順乎自然,「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刻意造作。
第五,「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意指我們的各種感官,開闔表示它們對外在刺激的接收與反應。「雌」則代表女性安靜受納的特質,老子於此再次強調母系文化的價值,但安靜受納並非消極被動,而是要像一面明鏡,對外界刺激能不排斥、不扭曲地如實接納,更有如《菜根譚》所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它其實是一個相當理想的境界。
第六,「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要做個明白事理、四通八達的人,這樣當然不能沒有知識,所以,這裡的「無知」指的是沒有心機、沒有狡詐的技倆。
綜而觀之,在這六種修煉裡,老子用了四個「無」字,它們最大的交集是「放空」――去除自己的意念、私欲、心機、做作。由此也可知,修煉的目的並非為了自己――像某些人想要的長生,而是為了別人――在生養萬物(包括自己的子女、學生、公司等)時,讓他們自在成長,不會認為那是自己的功勞,想據為己有或加以操控。這才是真正深奧的德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