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為什麼能夠長久?因為它們不求自己生存,所以能夠持續生存下去。因此,聖人退居眾人之後,反而贏得眾人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這不正是由於他的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弈後語】
人生充滿了各種弔詭。其中一個常見的弔詭是:你越想追尋某種東西,它就離你越遠;而當你不想要時,它卻又出現在你眼前。譬如你越想趕快入睡,就越睡不著;而當你必須保持清醒時,卻偏偏睡著了。在這一局,老子對這種生命弔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看法。
他從「天長地久」談起。先自問天地為什麼能長長久久?然後替天地回答:因為它們不自求生存,所以反而能持續生存下去。姑且先不論天地是否「有知」,它是否就是天地的「意向」,老子主要是想從他認為的這個「天道」,推演出如下的「人道」:體合「天道」的聖人因為「後其身」(退居眾人之後),所以能「身先」(受眾人愛戴,被拱到前方);因為「外其身」(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身存」(保住性命);然後導出因為「無私」,所以能得到「私(利)」的結論。這樣的推演模式,跟第二局的「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因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績不會泯滅),可說是如出一轍。
我們可以將此稱為「反向思考」或「逆向辯證法」。前面已說過,每個概念都有它的對立面,有長就有短,有先就有後,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有正就有反;老子提醒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應該正反兩面一起觀照,而它們的關係就像第二局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也就是兩個對立面是相生相成,可以互相轉化的,這跟當時「相生相剋」的主流思潮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獨特的地方是在正反兩面中,他不只把焦點放在反面,而且要從反面去實現正面(將反面轉化成正面),譬如在「有為」與「無為」的對比中,他強調的是「無為」,然後要以「無為」去實現「有為」;在「私」與「無私」的相對關係中,他著重的是「無私」,然後要以「無私」去成就「私」。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弔詭,我們最好用一個具體的實例來做說明。在詮釋老子思想的《淮南子》一書裡有個故事說:公儀休非常喜歡吃魚,在擔任魯國宰相時,很多人都來向他獻魚,但他一律謝絶不收。弟子問他:「先生您喜歡吃魚,為什麼又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呢?」公儀休回答:「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我收了別人送的魚(受賄),就有可能被罷免相位,這樣就吃不到魚了!我不接受別人送的魚,保住了相位,反倒能長期吃到自己買的魚。」
不接受人家送的魚,才能永遠吃到魚。或者反過來說,為了想永遠吃到魚,就不要接受人家送的魚。這就是「逆向辯證法」,它提供我們看事情、想問題的另一種角度和思維,而且還頗有醒世作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私念」,譬如想要快樂,擁有名聲、財富、權力等,但要如何得到這些「私」?老子告訴我們,那就不要老是念茲在茲,眼裡心裡只有這些「私」,而是要先「無私」――忘掉自己,為別人著想,然後你才能得到快樂、名聲、財富與權力。雖然有人認為這有點「權謀」,但能這樣想、這樣做,不是也很好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