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05 芻狗與風箱:萬事萬物的起伏之道

瀏覽次數: 114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沒有偏私,把萬物當成祭祀時用的芻狗,讓它們自榮自枯;聖人沒有偏私,把百姓看做祭祀時用的芻狗,讓他們自興自衰。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空虛但不匱乏,越鼓動風就越多。議論或政令太多,很快就會碰壁,還不如保持虛靜。

【弈後語】

  人生流變不居,有起有伏。而這,其實也是自然之「道」。為了讓我們了解自然與人生的起伏之「道」,老子用了兩個比喻:芻狗與風箱。

  先說芻狗:它是用草紮成的狗,做為祭祀用品。在使用時,裝飾得甚為華麗,也備受重視;但用完即被拋棄,任人踐踏。把萬物和百姓比喻成芻狗,可以說是「視之如草芥」,反映天地和聖人的「冷漠無情」;但比較圓融的說法是「不仁」並非「冷漠無情」,而是「沒有偏私」──天地把萬物當芻狗,是讓它們自榮自枯;而體合「天道」的聖人或領導者把百姓當芻狗,也是讓他們自興自衰,沒有偏愛。

  榮枯有時、興衰無常,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讓萬物與眾人隨他們自己的節奏與意向去發展,在起起伏伏中,我們不必也不要因個人的好惡而橫加干涉,這似乎更符合老子所說的「天道」,還有他要我們遵循的「人道」。

  再說風箱:它是煉鐵時用來生風旺火的工具。風箱裡面是空的,但只要稍一鼓動,就會生出風來,而且越鼓動風就越多,源源不絕,生生不息。它的作用就來自中空,所以,體合「天道」的聖人或悟道之士也應該「守中」,但並非儒家所說的持守中庸之道,而是保持虛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你越以人為的方式去干預,就越會帶來混亂。

  但我覺得老子用風箱做比喻,可能有比單純的「虛靜無為」更深刻的含意。風箱不只是裡面空虛而已,它的作用來自鼓動時的一脹一縮(也是一種起伏),有人因此把老子視為是當今「宇宙脹縮論」的先驅者。這個理論認為宇宙在由「奇點」大爆炸後,即不斷膨脹(現在還處於膨脹階段),但在膨脹到一個臨界點後,它又會開始收縮,而在收縮到成為一個無限小的「奇點」後,又會大爆炸開來,進入另一個循環。把老子的「風箱說」視同「宇宙脹縮論」很有想像力,但我想這並非老子想告訴我們的重點。

  重點應該是萬物的榮枯、國家的興衰等,拉長時間來看,就好比風箱的脹縮,而且彼此之間還有連動關係,譬如這個國家的膨脹(興),就會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收縮(衰)。現在我們已確知它是生物界的一個律則(道),加拿大雪兔與山貓數量的起伏就是典型的例子:當食物豐富且掠食者山貓不多時,雪兔即會大量繁殖(膨脹),山貓也會因獵物多而跟著大量繁殖;但這樣又會導致雪兔(被獵殺)族群的減少(收縮),結果山貓的數量也隨之減少;而在獲得喘息後,雪兔又開始大量繁殖,於是進入另一個循環。自然界就是靠這種脹縮循環來維持生態的平衡與穩定,這也是另一種「天地不仁」,你如果覺得雪兔被山貓撲殺很可憐,「仁心」大發而出手干預天道,那通常只會帶來意想不到、更糟的後果。

  人生和世事總是起起伏伏,恰似芻狗的受尊榮與被冷落,亦如風箱的一脹一縮,但這正是讓宇宙和萬物生生不息之「道」。何須為此傷神勞力?與其出手干擾它,不如虛心接納它,讓自己隨著自然的節奏俯仰天地間,縱浪大化中,恐怕是比較明智、輕鬆自在的作法。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