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保持祥寧的心境 10
人生最難堪破的是生死關,在人世的種種現象中,最讓人感到焦慮、恐懼與悲痛的莫過於死亡。當看到他人死亡或思及自己必然的死亡時,每個人都會變得心神不寧,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死亡代表著「毀滅」,而焦慮、恐懼與悲痛正是我們在面對毀滅時最常見的情緒反應。但莊子在面對死亡時,似乎比一般人平靜、豁達了許多,最有名的莫過於他在妻子死時的「鼓盆而歌」。來弔喪的惠子責備他「太過份」,莊子說:
當她剛死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哀傷呢?但仔細想想,觀察到她起初本是沒有生命的,更沒有形體,甚至連氣息也無。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成氣,氣又變而成形,然後有了生命,如今又變而為死,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人家靜靜地安息於天地之間,而我卻還嗚嗚地在旁啼哭,我以為這不是通達生命之理的表現,所以就不再哭泣。①
莊子認為人的生與死就像四季的運行一樣,只是「變化」,而非「毀滅」,所以在為妻子的死感慨哀傷一陣子後,就「節哀順變」,不再哭泣。但為什麼「鼓盆而歌」呢?除了表示他的豁達外,更在反映他對死亡的另一種看法:
我怎麼知道貪戀活在世上不是迷惑呢?我又怎麼知道厭惡死亡不是年幼流落他鄉而老大還不知回歸呢?麗姬是艾地封疆守土者的女兒,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她,她當時哭得淚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了晉王的宮裡,和國王同睡一床,共食美味珍饈,這才後悔當初不該哭得那麼傷心。我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貪戀求生呢?(齊物論)②
希臘先哲柏拉圖也說:「沒有人知道死亡對人來說是最高的祝福或最大的詛咒,但大家卻自以為是地擔心它是最大的詛咒。」的確,沒有人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那你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將它想得悲慘萬分、恐怖無比?愛生惡死、貪生怕死不僅沒必要,甚至還可能是錯的,因為「死後的世界」說不定比我們活著的世界還要美好。但不管如何,莊子告訴我們,更重要的是生前要好好生活:
大自然賦予我形體,用生使我勤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讓我安息。所以,以生為安善的,也應該以死為安善了。③
死亡不是生命的失敗或毀滅,而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因死亡的存在而顯得珍貴。做為一個人,能好好地活,就能好好地死;要活得自在,也要死得自在;把生當做好事,也要把死當做好事。只要你能「活得充實」,就能「死得快樂」;不再對死亡感到焦慮、恐懼與悲痛,你就能常保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原文
①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②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其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齊物論)
③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