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69 與時俱化:不偏滯於固定的觀點

瀏覽次數: 70

第七篇 保持祥寧的心境 9

  每個人在立身處世方面,多少都必須具備某些信念或信仰。信念基本上是唯一的,也就是你對「什麼應該或必須如何如何」的唯一而固定的觀點(否則難稱為信念)。信念越堅定,在面對外在刺激或挑戰時,你就越不會徬徨失據,越能理得而心安。但如果你的信念「錯」了呢?你又要如何知道?在知道後又如何保持心靈的平靜與安適?莊子以他自己為例,為我們做了一次有趣的現身說法:

  莊子帶著弟子行走於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但伐木工人卻站在樹旁不動手砍伐。問他們為什麼不砍樹,工人回答:「這棵樹沒有什麼用處。」莊子於是對弟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①

  莊子是鼓吹「無用論」的,「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可以說是他的一個信念,工人的說法顯然印證了他的信念,於是他再度向弟子鼓吹「無用論」。但好景不常:

  走出山來,一行人留宿在莊子友人的家中。友人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們。童僕問主人:「一隻鵝會叫,一隻鵝不會叫,請問要殺哪一隻呢?」主人說:「殺那隻不會叫的。」②

  主人雖然無心,但他的說法顯然是在找莊子「無用論」的碴,他「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的信念受到了挑戰。果然:

  第二天,有弟子問莊子說:「昨日在山中看見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家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請問先生您將怎麼自處呢?」③

  多數人在出現與自己信念不符的事證時,不是視而不見、顧左右而言;就是拐彎抹角,為自己的信念提出辯解。但莊子卻回答說:    

  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看似合於大道卻並非真正與大道相合,所以還是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要能順應自然而自在悠遊就不是這樣。沒有讚譽也沒有詆毀,時而如龍般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不偏滯於任何一個固定點。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以順任自然為原則,悠遊於萬物的根源,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怎麼會受到拘束和勞累呢?④  

  莊子說的「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並非「腳踏兩條船」的投機主義者,他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拘泥於「有用」或「無用」的說法,因為沒有一種觀點、一個信念能解釋一切,適用於各種情況,有些事從「無用」的觀點去看待是好的,但有些事則須從「有用」的角度來觀照;在某些情況下「有用」的,換了另一個時空或場合,可能就會變成「無用」;總之,就是要跳脫僵化的框框,因時因地因事而彈性運用,才是最符合自然、最自由自在的方式,也最能反映莊子「相對論」的精神。

  所以,不偏滯於某個固定觀點,與時俱化,才是最經得起考驗、長保心靈安寧的信念。

原文

①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山木)

②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山木)

③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山木)

④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