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68 得意忘形:因癡迷與投入而忘懷

瀏覽次數: 15

第七篇 保持祥寧的心境 8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得意忘形」,似乎有些負面的意思──因為太高興而失去了常態。但它最早是用來形容竹林七賢的阮籍:「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謂之癡」──因為得到某種真意而喜悅,進入一種渾然忘我、如醉如癡的境界。「忘形」不只是遺忘了自己的形體,還包括身分等等,它是一種積極而美妙的「虛己」,莊子將此境界稱為「坐忘」:

  遺忘自己的肢體,拋開自己的聰明,離棄本體、忘掉知識,和宇宙大道融為一體,這就叫「坐忘」。①

  世界知名的指揮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經常在世界各地一流的音樂廳指揮大型的交響樂團,對這種體驗有一番生動的描述,他說:「在我認為精彩的演奏結束之後,通常要經過好幾分鐘,我才會意識到自己身在何處──在哪個音樂廳、哪個國家──或者,『我究竟是誰』。然後,突然間,我注意到有鼓掌聲,我曉得我應該轉身鞠躬。這很難,可是感覺很棒。這時候真的是『得意忘形』,『你』並不存在。這就跟你在作曲時,靈感奔湧而出的入迷經驗完全一樣。你忘了時間,也渾然無覺於周遭的情景。」

  要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當事者對他當下所做的事情顯然必須非常「癡迷」或「投入」,莊子將此稱為「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在〈達生〉篇裡,當孔子到楚國去時,在樹林中遇到一個駝子,他用竹竿黏蟬百無一失,就像用手拿一般容易。孔子問他為何能如此神乎其技,駝子說他:

  我立定身子,就像豎立在地面的木樁,我拿著竹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面對天地之大,萬物之多,卻只專注在蟬翼上,我心無二念,不左顧右盼,不想用萬物來換取蟬翼,這樣為什麼會得不到呢!②

  心無二念、全神貫注在那小小的蟬翼上,自然會渾然忘我,忘記周遭的一切,而讓黏蟬像用手撿取般容易。它讓人想起下面這個故事:有一個外科醫師,某天在手術房裡進行一項高難度的手術,經過幾個小時,手術終於完成,他走下手術台,卻發現手術房的角落裡突然多了一些瓦礫碎片。他不解地問護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護士說那是手術進行中,手術房的天花板突然塌下來的碎片。顯然是因為這位外科醫師太專注於手術,所以才會對身旁發生的重大變故渾然無覺。這位全神貫注於手術的外科醫師不只是個相當盡責的好醫師,更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這種在工作中渾然忘我、忘記時間、忘記一切的境界並非人人都能經驗到。

  「得意」可以讓人「忘形」,反之,「忘形」也可以讓人「得意」。其實,在莊子眼中,「遺忘」就代表了「舒適」:

遺忘了腳(沒感覺到腳的存在),那表示鞋子很舒適;忘掉了腰,那表示帶子很舒適;忘了是非,是內心的安適。內心不移,外不從物,是處境的安適。本性常適而無往不適,更是忘了安適的安適。③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回憶是一種相遇,遺忘是一種自由。」不管你是遺忘形體、環境、他人、是非、得失或自我,那都代表一種心靈的解放和自由,甚至是一種幸福。但如果你想「得」生命之「意」或宇宙之「意」,那你就要把遺忘當作一種藝術、一種修行。

原文

①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

②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達生)

③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達生)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