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篇 保持祥寧的心境 3
平靜的心靈就像平靜的湖面,或者一面光滑的鏡子。站在這樣的鏡子前,鏡中所呈現的周遭景物和我們自己,不僅格外清晰,而且安祥光明。我們的真心就是這樣的一面明鏡,想獲得內在的安寧,歸根究柢,還是要學習用真心來觀照世界,就像莊子所說:
至人的用心有如明鏡,任隨外物的來去而不加迎送,如實反映外物而無所留藏,所以能夠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損心勞神。①
明鏡最大的特點是它「如實」反映外物,沒有任何的增減或扭曲。我們在觀照外物時,通常會加上太多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結果得到的是「失真」的東西。譬如有一位大師到某地講學,議題尖銳,會後聽眾還圍著他討論不休,有一個人竟當場對他吐口水,但大師仍安然自若地解說,一位聽眾看不下去,激動地說:「大師!他對你吐口水,當眾侮辱您,您為什麼無動於衷呢?」大師微微一笑,說:「哦,我是看到他朝地上吐口水,但我可沒看到什麼侮辱。」這就是「用心若鏡」,大師的確只看到那人將口水土到地上,所謂「侮辱」云云,其實是其他觀者根據自己的好惡與揣測自行添加上去的。就是這些多餘的揣測與好惡,讓我們情緒激動,不得安寧。
真心有若明鏡,所謂用真心觀照,就是在觀照外界時,沒有既定的知見,沒有多餘的聯想,不僅隨遇而現,也隨遇而安,對各種外在情境沒有分別之心,不會因為這樣就特別高興,或因為那樣就特別哀傷,就像《維摩詰經》所言:「在淨而淨,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彼而動,於我無為。」
明鏡的第二個特色是東西還沒來,鏡中不會出現任何影像;東西走了,鏡中也不會殘留任何影像。但一般人顯然並非如此,事情還沒到來,就開始為它緊張、焦慮、煩惱;事情已經過了,依然為它痛苦、懊惱、悔恨。我們的心神不寧,其實有一大部分都來自這些事前與事後的縴蔓瓜葛。要「用心若鏡」,就要像莊子所說對外物「不迎不送」,或者像《菜根譚》所說的「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那要如何讓心如明鏡呢?莊子說:
鏡子明亮,就不會落上塵垢;有塵垢落在上面,鏡子就不會明亮。如果能常和賢人在一起,就不會有過失。②
除了常和內心寧靜的賢人在一起,讓自己也跟著寧靜外,還要去除鏡子上的「塵垢」──也就是你個人的貪嗔癡,而就像神秀禪師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這種清潔的工作必須是經常性的、持續性的。如果能讓心靈保持光滑狀態,在觀照外界時,沒有既定的知見,沒有多餘的聯想,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你自然就能讓真心浮現,獲得內在的安寧。
原文
①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
②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德充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