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61 真心常安:找回你遺失的寧靜

瀏覽次數: 9

第七篇 保持祥寧的心境 1

  現代都會裡的吵雜、擁擠、紛亂,工作上的競爭、壓力,無一不讓人神經緊繃,煩躁不安,寧靜也因而成為多數人生活上的一大想望,即使是片刻的寧靜也好。也許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用心為您營造寧靜」就成了不少房地產、餐飲業打動人心的一個訴求。但嚴格說來,「營造寧靜」這句話是不通的,因為人類只能製造聲音,而無法製造寧靜;只能提供紛亂,而無法提供安祥。任何環境原本都是寧靜的,不能寧靜、破壞寧靜的是人,而不是環境中的種種事物。

  莊子身處兵荒馬亂的戰國時代,但他過的生活,不僅比我們寧靜太多,顯然也比他同代的人寧靜許多。關於寧靜,他說:

  聖人是寧靜的,並不是說寧靜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寧靜,而是他本來就寧靜;因為各種事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的內心,所以他能保持寧靜。①Œ

  寧靜有兩種:外在的寧靜和內在的寧靜。很多人尋求的都只是外在的寧靜,譬如深山古剎、幽雅密室等;而一些生意人為我們「營造」的也都是外在的寧靜;但當這些外在條件消失時,你得到的寧靜也就會跟著消失。真正的寧靜是內在的寧靜,就像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身居鬧市,為什麼能不受人車喧嘩的干擾?關鍵在於「心遠」。一個內心寧靜的人,不管在什麼環境中,他都是寧靜的,這才是莊子所重視的寧靜。

  有一次,一位印度教行者參加賴‧瑞金主持的美國電視脫口秀,賴瑞金提出很多犀利的問題,而觀眾的叩應更是質疑、敵對與嘲弄聲不斷,但行者始終安然自若,氣定神閒地回答每個質問。賴‧瑞金有點好奇也有點挑釁地問他:「你怎麼有辦法如此寧靜?」行者微微一笑,說:「這裡本來很寧靜,是我們把它弄得鬧哄哄的。」這為印度教行者與莊子可說英雄所見略同,的確,不只「這裡本來很寧靜」,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也都是「本來很寧靜」,是被外界或我們自己「弄得鬧哄哄的」。

  禪宗裡有個很有名的公案:慧可是達摩祖師到中國後所收的弟子,有一天,慧可對達摩說:「弟子的心不得安寧,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說:「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說:「我找來找去,找不到我的心。」達摩說:「好,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透過這番問答,達摩告訴慧可他其實有兩個「心」,讓他感到不安的是「妄心」(識心),而達摩替他安好的則是「真心」。「真心」是常安的,只要去除被七情六慾、貪嗔癡所蒙蔽的「妄心」,讓「真心」浮現,就能恢復心靈的平靜。

  覺得這個世界亂糟糟、鬧烘烘,那是因為自己失去了寧靜的心。想獲得寧靜的第一步是,先認識到自己本來是寧靜的,原本有一顆寧靜的真心,你要做的事不是去追求寧靜、創造寧靜,而是尋找失物──去妄存真、明心見性,找回自己遺失的寧靜。

原文  

①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天道)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