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建立圓融的關係 10
在社會上與他人互動,時間久了,不僅發現每個人的觀念、作風不同,其中有些還是讓人難以苟同的,這時難免會興起批評或規勸的念頭,特別是當對方是自己的親友、同事時,甚至會覺得這是自己責無旁貸的事。但多數人都不喜歡被批評或規勸,因為這多少表示自己「不如對方」,而心生不快與抗拒,所以當你想批評或規勸他人時,就要特別注意對方的感受。莊子提醒我們:
古時候的「至人」,先求端正自己,再求端正他人。如果自己都還站不穩,怎能去糾正暴人的行為呢!①
自己嘴毛一堆,卻想去刮別人的鬍子,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招來反唇之譏。但即使自己站得住腳,在批評或規勸時也不宜過份,話說得太苛刻、要求太過份會讓人心生反感,甚至激怒對方,而對你施加報復:
如果你強用仁義規範的言論在暴人面前誇耀,那就好像用別人的醜行來彰顯自己的美德,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害人。害人者,別人也一定會反過來害他。②
要批評或規勸他人,最難拿捏的是分寸。既要讓對方不產生心理排斥,又要讓他因你的批評與規勸而有實質的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此,莊子給我們的建議是:
外表不妨顯現親近之態,內心存著誘導之意。雖然這樣,這兩種態度還是有隱憂。親附他不能掉進去,誘導他不能太顯露。太牽就他,自己就會跟著顛敗毀滅。太凸顯自己,他以為你是為了博取名聲,也會招致禍害。如果他像嬰兒般天真,你就姑且隨著他像嬰兒般天真;如果他同你不分界線,那你也跟他不分界線;如果他放浪形骸,那你也跟著放浪形骸。一定要先做到讓他對你不排斥、能接納你,你才能同化他。③
所謂「如果他像嬰兒般天真,你就姑且隨著他像嬰兒般天真」其實就是「換位思考」,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你想讓對方接納你的意見,那你就要做「換位思考」,就好像德國商人布蘭德所說的「如果我要賣東西給你,我會說英語;但如果是你要賣東西給我,請你說德語。」這不是巴結,而是表示自己的誠意,你願意站在他的立場來談問題。
但莊子並不主張要勉強他人非得接受自己的「好意」或「好意見」不可,所謂「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順著事物的自然發展而自在悠遊,寄託於無可奈何讓心靈保持和諧,這就是最好的辦法!)只要覺得自己已經做了應該做的事,至於結果如何,那就順其自然吧,不必多做牽掛。
原文
①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人間世)
②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人間世)
③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人間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