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建立圓融的關係 8
在社會上活動,我們不僅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知人之明。自知之明可以讓我們在塵世的舞台上找到怡然自得的位置,知人之明則可以讓我們邁步前行時趨吉避凶,減少干擾並得到助益。但「知人」並不容易,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所「知道」的通常只是一個人的外表而非內在,莊子對此即深感遺憾:
眼睛可以看見的,是形和色;耳朵可以聽到的,是名和聲。可悲啊,世上的人們卻以為形、色、名、聲就足以獲得事物的實情!假如形、色、名、聲果不足以獲得事物的實情,那麼知道的不說,說的並不知道,世人又怎能了解這個道理呢?①
人們在初次見面時,通常會依對方的形、色、名、聲形成「第一印象」,這種「第一印象」通常又會和某些特點相結合,而形成「刻板印象」,譬如眉清目秀讓人覺得善良可愛,伶牙利嘴讓人覺得聰明活潑等。這種看法相當粗糙看法,經常出錯,但卻很難改變。這種人性弱點連孔子都不能免,他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也許因為孔子有這種「前科」,所以在〈列禦寇〉篇裡,莊子又假借孔子之口說:
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天候還要難測;天候還有春夏秋冬、日夜的變化規律,但人卻是容貌複雜、情感深藏。有的人外表恭謹而內心驕傲,有的人貌似長者卻心術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謹而見識通達,有的人看似堅強而內心軟弱,有的人表面舒緩而內心強悍。所以,追求仁義如飢似渴的人,在拋棄仁義時也急如逃熱避焰。②
人心的確難測,不只我們會依自己的「刻版印象」去衡量、判斷他人,一些有心人士更會利用人性弱點,在外表穿著、言行舉止上刻意營造讓你對他產生好感的「假相」,而在不知不覺間著了他的道兒。為了避免「看錯人」,最基本的功夫是要先揚棄對人的「刻版印象」,不要被一些「標籤」所迷惑。在〈田子方〉篇,魯哀公對來訪的莊子說魯國大多是儒士,沒有人會相信莊子的道學。莊子說魯國根本沒幾個儒士,魯哀公說他們全魯國都穿儒士服裝,怎麼會沒有儒士?莊子說「懂得儒家學術的未必穿儒士服裝,穿儒士服裝的未必懂得儒家學術」,他建議魯哀公不妨下令「不懂儒家學術而穿儒士服裝的人,要處以死罪!」結果發布命令不到五天,全魯國再穿儒士服裝的就只剩下一個人。
很多人都是「虛有其表」,但如果你被這種「虛有其表」所迷惑,那不能怪對方,只能怪你自己太喜歡用外表來衡量一個人。莊子似乎特別嫌惡那些虛情假義的人,除了提醒我們「追求仁義如飢似渴的人,在拋棄仁義時也急如逃熱避焰」,他更說:
喜歡當面誇獎人的人,也喜歡在背後毀謗人。③
能讚美他人雖然多少代表心胸開闊、樂與人為善,但成為一種「喜歡」,就流於虛矯;虛矯的人在人前和人後說的話就會不一樣。看似閒雲野鶴的莊子,對於人性其實有著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也許,不再被這些虛擬人格、精神假象、道德偽裝所迷惑、矇騙,是我們在想真正認識一個人時,必須先具備的心靈免疫力。
原文
①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天道)
②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列禦寇)
③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盜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