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建立圓融的關係 6
人類社會的一大麻煩是不論什麼問題,都會有正反兩面的觀點,而每個觀點又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對立的觀點自然衍生出是非、對錯的爭議,特別是政治議題,為了壯大聲勢,志同道合者物以類聚,形成不同的陣營,各擁山頭搖旗吶喊,互相指摘叫罵,台灣的藍綠對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要如何看待這種對立與爭執呢?莊子指出:
彼方是出於此方對待而來,此方也是因著彼方對待而成,彼和此是相對而生的,…有因而認為是的,就有因而認為非,有因而認為非的,就有因而認為是的。①
莊子顯然認為,觀點的二元對立性好比有陰就有陽、有東就會有西,乃是人類思維的特色。每件事情本來就可以有正反兩面看法,但如果因此而黨同伐異,認為自己擁有的才是真理,是既正確又高貴的;而對手則是錯誤的,是既愚蠢又邪惡的;這樣的誓不兩立,反而是偏頗、可怕的。過去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蘇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氣氛變得沉悶而緊張。為了緩和氣氛,一位蘇聯代表提出一個謎語:「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有什麼不同?」然後自己公布答案:「資本主義是『人剝削人』,而共產主義剛好相反。」大家一聽,忍不住哈哈大笑,氣氛隨即輕鬆起來,談判又得以恢復進行。資本主義被批評是「人剝削人」,但「人剝削人」的相反面還是「人剝削人」。這正是莊子所說的:
彼就是此,此也就是彼。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分別嗎?果真沒有彼此的分別嗎?彼此不相對待,才是大道的樞紐。②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看似南轅北轍,但在某些方面其實是一樣的,既是如此,那又何必劍拔弩張,非鬥得你死我活不可?想化解對立,就要異中求同。觀點不管是左是右,都是人的大腦想出來的,與其互相指摘叫罵,不如靜下心來,不預設立場、不先存好惡,好好傾聽對方在說什麼。可惜的是多數人都只喜歡聽跟自己一樣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不僅不想聽,而且一聽就火冒三丈,認為自己的「正確性」受到挑釁,但這種過度防衛正反映出你的偏窄、自以為是。對此,莊子給我們的建議是:
以大拇指來說明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以非大拇指來說明大拇指不是手指;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③
這段話是莊子藉當時名家公孫龍的「指非指,白馬非馬」來陳述他的看法,若改用現代的邏輯語言來說,就是「從A的觀點來解說A不是B,不如從B的觀點來解說A不是B」。如果你熟悉的是A觀點,所謂「當局者迷」,你自己很難看出它有什麼盲點和問題,反而是B觀點的人才能對此有較清楚的認識。譬如你的政治立場若是偏藍,那你應該多聽偏綠的政論節目;反之亦然。這樣不僅能多了解對方,而且知道自己的盲點和缺點是什麼。可惜的是,能這樣做的人似乎很少。
唐朝名臣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黯。」多聽不同的意見,多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和自己,特別是那些敵對者的看法,不僅可以讓我們保持清醒和精進,免於偏窄意識的肆虐;而且能讓社會更和諧。
原文
①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視方生之說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齊物論)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齊物論)
③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齊物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