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44 真情流露:去除虛矯的情緒包裝

瀏覽次數: 0

第五篇 流露真摯的感情 4

  在文明化的過程中,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多半都已經過教養的包裝和文化的加工,但這些加工和包裝經常淪為「矯情」,而使我們的情緒失真。莊子反對任何虛矯的東西,所以他對情緒「無情管理」的第二個方針就是讓情緒自然流露,而不要有任何的人為添加:

  所謂真,就是精誠的極致。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並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卻沒有威勢,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並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憤怒沒有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愛沒有笑容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於內心,使神情表露在外,這就是真情本性的可貴。①

  這其實也就是「誠於中,形於外」,但在人情義理的傳統要求下,我們卻往往身不由己。在〈養生主〉裡提到老聃死後,他的好友秦失前往弔喪,「哭了三聲」便出來。老聃的弟子責問他這樣是否「不夠」,秦失回答說:

  剛才我進去弔唁時,看見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孩子的死;有年輕人哭他,像是在哭自己母親的死。他們聚在這裡哭得這樣悲傷,一定是有人說了本不想說的話,流了本來不必流的淚。這是逃避自然、違背真情的。他們都忘了人是稟承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人將這種作法稱為背離自然的過失。②

  當親朋好友死亡時,哀傷哭泣乃人之常情,但有些人為了表示比別人「更哀傷」,就哭得越大聲、越久;我沒有辦法哭得像你那樣大聲、那樣久,我就去撞牆、跳河;但其中有很多都是迫於傳統習俗的壓力或表演給外人看的,這也正是莊子所說的「雖然外表悲痛其實並不哀傷」。悲傷如此,歡愛也是如此;男女相悅,含情脈脈注視對方,原也是人之常情,但有人認為這樣還「不夠」,而去摘一朵玫瑰花送給對方表達愛意;但你這算什麼?你摘一朵,我就送她一百朵。在社會鼓勵及大家競相造作之下,其矯偽更到了乖戾的地步,像〈外物〉篇就提到演門有個死了雙親的人,因擅於哀傷毀容而被封為官師,結果他鄉里的人效法他哀毀而死的竟超過半數。

  有人過度誇大自己的情緒反應,另有人卻壓抑自己應有的情緒,譬如「英雄無淚」、「男兒有淚不輕彈」、「打落牙齒和血吞」等諺語都在表示「英雄」或「強者」是「堅忍」的、不會隨便流露感情的;但失去了眼淚,就失去了人性,無淚的英雄往往充滿了戾氣,心理學告訴我們,長期的壓抑會讓人經由其他管道來宣洩哀傷的淚水,結果,有的變成消化道在流淚,因潰瘍而出血;有的變成心胸在流淚,為哮喘或狹心症所苦;有的變成皮膚在流淚,出現蕁麻疹;這些身體症狀其實都是心靈在流淚、滴血的象徵。

  讓情緒自然流露,不只在表示我們的真誠,同時更有洗滌與淨化心靈的作用。我們的情緒其實非常複雜,對一件事情的感受經常是五味雜陳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莊子在妻子死後,哀傷一陣後,就鼓盆而歌,不僅不是「無情」,反而是在自然流露他「豐富」的情感,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去除人為的加工和包裝、世俗的顧慮,自己才沒有負擔,也才能感動人。

原文 

①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漁父)

②向吾入而弔焉,而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謂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養生主)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