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流露真摯的感情 2
哲學家懷海德曾說:「我們的生活有百分之九十受情緒控制。」不管比例是多少,情緒的確對我們生活有重大的影響力。近來流行所謂「情緒管理」的說法,顯然多數人對自己的情緒表現不是很滿意,覺得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情緒的確是可以「管理」的,因為除了少數非身不由己的本能反應外,大部分的情緒反應都可以經由認知與學習來調節。
但要怎麼「管理」情緒呢?又要以什麼為目標呢?很多人以為最好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也就是對外在刺激,情緒反應越少越好,最好能「無動於衷」。莊子似乎也有這種看法,因為他說:
憎惡、愛欲、欣喜、憤怒、悲哀、快樂這六項,是負累德性的。①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會讓人身心騷動,有違寧靜的需求,所以將情緒反應降至最低、乃至於無,也不無道理。大概是這樣,很多人以為莊子的情感可能不太豐富,甚至還覺得他是個「無情」的人,除了上面那段對情緒持負面觀點的說法、在妻子死時鼓盆而歌外,更因為他和惠子的如下對話:有一天,惠子問莊子:「人是無情的嗎?」莊子說:「是的。」惠子又問:「既然無情,怎麼能稱作人呢?」莊子說:莊子說:「道賦予人容貌,天賦予人形體,怎麼能不稱作人呢?」惠子說:「既然稱為人,怎麼能無情?」莊子回答說:
這並不是我所說的情呀!我所說的無情,是說人不要以好惡去損害自己的本性,經常順任自然而不用人為去增添。②
從這段對話可知,莊子所說的「無情」並非「冷漠無感」,而是說「不要有一般人的情緒反應」,它有兩個含意:一是不要讓你的情緒傷害到你的身心;一是情緒自然流露即可,不必有任何人為的添加。情緒既是一種本能、自然的反應,那麼像「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樣的「無動於衷」是違逆自然的,也是不足取的。
人們過度歡欣,就會損傷陽氣;過度憤怒,就會損傷陰氣。陰與陽相互侵害,四時就會不順,寒暑也不會調和,這豈不反而傷害到自身麼!③
莊子顯然認為,會傷害到身心的並非情緒,而是「過度的情緒反應」。而他對情緒的「無情管理」其實就是用理智去調節,不要讓各種正面或負面情緒「熱過頭」,而這種「熱過頭」通常是人為添加的。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情緒的「製造商」,雖然自然賦予我們表達各種情緒的裝備,但要如何生產、加工、包裝、出貨,全看你自己。如果說「情緒管理」指的是這個加工製造過程的控管,那麼莊子的「無情管理」也可說是一種「無為管理」──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讓情緒傷害到你的身心;讓情緒自然流露,不必有任何人為的添加──看似無情卻有情,因為它是以尊重、友善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和自己的情緒,所以其實是相當「有情」的。
有人說:「管理的藝術不在於作指示、下命令,而在於喚醒、鼓舞員工為工作目標去奮鬥。」莊子告訴我們,情緒管理的最高藝術與境界也不在對情緒作指示、下命令,而在尊重、鼓舞它們對人生作更真誠、美好的表達。
原文
①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庚桑楚)
②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③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在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