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41 吹萬不同:情緒是我們發出的「人籟」

瀏覽次數: 4

第五篇 流露真摯的感情 1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不只有情,而且還有七情,也就是《禮記》上所說的「喜、怒、哀、懼、愛、惡、欲」,這幾種情緒都與生俱來,不學就會。我們在觀照和回應周遭的人、物、事時,都會加上濃淡不一的情緒色彩,就是這些色彩而使我們的人生變得七彩繽紛,但它們在我們心中的波濤起伏卻也經常讓人暈頭轉向。莊子是怎麼看待情緒的呢?在〈齊物論〉裡有這樣一段話:

  他們時而欣喜、時而憤怒、時而悲哀、時而歡樂;他們時而憂慮、時而嗟歎、時而反覆、時而恐懼,他們時而浮噪、時而放縱、時而張狂、時而作態;好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如菌類由地氣的蒸騰而成。這種種情態日夜在心中更替,卻不知道是怎樣發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恍悟到這一切發生的道理,就可以明白這種種情態所以發生的根由了吧!①

  說的雖然是勾心鬥角、互相激辯者的反應,其實也是多數人都有過的共同經驗。我們的情緒不只多樣,而且多變,本來還高高興興的,但忽然就莫名其妙地感到哀傷;它們的出現和消失似乎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大家都被突然冒出來的情緒拖著走。莊子指出,要想認識情緒,進而不受它們的擺佈,就必須先了解它們是「怎樣發生」的。

  現代心理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情緒反應都包含刺激源、主觀感受與生理反應三部分。有刺激才有反應,刺激來源有外在與內在兩種,而以像被人責罵、目睹車禍等外在刺激佔大宗,但像作夢、憂思等內在刺激也事情緒來源。喜、怒、哀、懼、惡等語彙就是用來我們受刺激後的主觀感受,而心跳加快、手腳顫抖、咬牙切齒等則是生理反應;多數專家認為,生理反應要先於主觀感受,但兩者會相互影響,而且同樣的生理反應會讓人產生不同的主觀感受。兩千多年前的莊子說情緒「好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可以說是對此的文學式粗略描述:「樂管」就是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在受到刺激(被人吹或風吹)時,會發出各種「樂聲」(生理騷動反應),然後這些「樂聲」又被感受成喜、怒、哀、懼、惡等。這些情緒其實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籟」之一(「人籟」是人為製品竹簫所發出的聲音,「地籟」是風吹大地萬竅所發出的聲音,「天籟」是造化本身的聲音)。

  風吹萬種竅孔發出各種聲音,這些聲音之所以不同,乃是由於各個竅孔的狀態所造成的,發動它們發聲的還有誰呢?②

  刺激源(風)本身是沒有什麼情緒色彩的,情緒是當事者(竅孔)受刺激後才產生的,而且不同的身心狀態會讓當事者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這讓人想起現代心理學對情緒的認知觀點:人類在受到刺激後,通常會根據他的思想、記憶、理解等較高級的心靈功能進行評估與判斷,來修飾他可能的生理反應和主觀感受,然後選擇自己認為最恰當的應對策略。譬如老闆罵你和下屬罵你,你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因為在反應之前,你多了一個評估與選擇的認知程序。又譬如你心愛的人給你壞臉色看,你會做「良性的再評估」,修正看法,認為情況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減少負面情緒的發作。

  莊子要我們「恍悟」的也許就是這些「道理」,因為只有了解情緒產生的根由和來龍去脈後,我們才能經由自己的認知程序去修飾它們、管理它們、不再受它們的肆虐。

原文

①喜怒哀樂,慮歎變,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齊物論)

②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齊物論)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