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認清實際的需要 8
人生總是有成有敗,有得有失,但得失心如果太重,不僅會干擾我們的表現,而且隨之而起的情緒騷動還久久無法平息。要如何以平常心看待成敗與得失?莊子提供我們的方法是將所有的得失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中來觀察:
萬物有生死變化,不會仗恃一時的成就;時而空虛時而盈滿,沒有固定的形狀。年歲不能存留,時光不能挽住,消滅、生長、充實、空虛,都是終結了再開始,一再循環著。①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成敗得失一直在消長變化中。馬來西亞的華僑謝英福,在他經商有成、輝煌騰達後,馬來西亞的首相馬哈迪找他去擔任一家有鉅額虧損的國營鋼鐵廠總裁,他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很多人認為這個決定既冒險又錯誤,但謝英福卻坦然說:「當年我來到馬來西亞時,口袋裡只有五塊錢,這個國家讓我成功,現在我要回饋這個國家,如果我失敗了,也不過損失了當初的五塊錢。」結果,謝英福不僅讓這家公司起死回生,自己也因此而成為「鋼鐵大王」。
拉長時間來看,今天的「得」,可能導致日後的「失」;而今天的「失」,可能為來日的「得」播下種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我們實在不必斤斤計較於一時的得失。即使有所謂的「失去一切」,那也不過是回復從前的你,而你以前不是也過得好好的嗎?有什麼好懊惱的呢?
更進一步來說,很多的「得」與「失」,其實也不是我們自己能掌握的。〈田子方〉篇提到孫叔敖,三次出任令尹不覺榮耀,三次罷官也不見憂色,都一副安然自在的模樣,肩吾好奇問他是怎麼做到的?孫叔敖回答說:
我哪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我認為官爵的來不必推卻,它的去也不能阻止。我認為得與失都不在於我,因而不會有憂愁的神色。我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況且不知道可貴的是令尹呢,還是我?如果是令尹,那就與我無關;如果是我,那就和令尹無關。我心安理得悠閑自在,張望四方,哪裡顧得了人間的尊賤呢!②
如果能認識到得失、成敗、榮辱跟自己的關係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直接而密切」,自己最能掌握、也最可貴的是自己是否盡了力、是否能心安理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較能將得失、成敗、榮辱置之度外,安然自在。
眼界放大一點,眼光看遠一點,你就不會為一時的得失、成敗、榮辱而太過興奮或悲哀。的確,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界,離開時也是兩手空空,你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重要的是心安理得的做事,安然自在的生活。
原文
①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盈,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秋水)
②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將躊躇,方將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田子方)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