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28 無用之用:從安於無用到追求無用

瀏覽次數: 1

第三篇 培養深廣的見識 8

  古聖今哲無不告訴我們,人生於世,應做個有用之人;不管多少,總要對別人和社會有所貢獻。唯獨莊子和大家唱反調,他竟公然鼓吹做個「無用」的人,這顯得有違常理,不過他的鼓吹「無用」其實另有用意,很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莊子的「無用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被動的無用論」,以〈人間世〉裡的支離疏為代表:支離疏是個重度畸形人,但他幫人縫洗衣服、篩糠簸米,不僅能自己糊口度日,還可養活十人,而且:

  國君徵兵時,支離疏捋袖揚臂走來走去;政府徵夫時,支離疏因殘廢而免去勞役;而當政府放賑救濟貧困時,支離疏則領到三鐘米和十綑柴。①

  像這樣,原本是個不幸的無用者,不僅能養家活口,還擁有正常人所沒有的許多「好處」,這就是他的「無用之用」。社會上有很多人之所以「相對無用」或「失去作用」,並非好逸惡勞等個人因素造成的,而是身不由己,對這種「被動的無用」,莊子奉勸他們不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要發現自己的「無用之用」,從「弊」中看出「利」來。

  譬如愛迪生年少時因為一場意外而變成重聽,成了聽覺上的「無用者」,但在短暫的悲傷後,他發現重聽其實有很多「用處」:不必受各種噪音的干擾,而讓他能更集中精神去思考和工作;特別是專心聽電報機的卡卡聲,這為他的改良電報機帶來莫大的助益。最後,他愉快地說喪失聽覺「讓我受益無窮」。當身體的無用成為一種無法逆轉的事實時,安於無用,轉而去發揮「無用之用」,其實是一種積極而明智的作法。  

  第二個層次則是「主動的無用論」,當事者自己主動追求成為無用者,它以〈人間世〉裡的櫟樹為代表:被奉為社神的巨大櫟樹被匠石批評為「無用的散木」,用來作棺槨很快就腐爛,作器具很快就折毀,作門戶很快就流漿,作屋柱很快就遭蟲蛀;而櫟樹卻託夢辯稱:「我尋求做到無所可用的地步已經很久了,幾乎被砍死,到現在才保全住性命,這正是我最大的用處。」為什麼要積極主動尋求「無用」呢?莊子做了更進一步的說明:

  山上的樹木自己招來砍伐,油脂油膏自己被取去煎熬。桂樹因為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樹漆也因為可以用,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用處。②

  因為「有用」也有它的害處,兩相權衡,覺得還是「無用」可能比較好,特別是在兵荒馬亂、你爭我奪的亂世裡,這種「主動的無用論」不失為明哲保身之道。但如果只是為了「苟全性命」,這樣的「無用」未免太消極、甚至窩囊了!我們細察莊子莊子所提到的「有用之害」,發現兩個特點:

  第一,所謂「用」,主要是被剝削、被利用,而非當事者的自我揮灑、主動奉獻;第二,他們的被利用多半是「自招」的,可用之處外顯而引起他人的注意、覬覦。從這個角度來看,莊子「主動的無用論」所追求的其實是不炫耀、不外露自己的可用之處(才能、優點等),拒絕被利用。即使因此而被認為「無用」也沒關係,因為這樣反而保住了更重要的自主權。這種「主動的無用論」其實也是值得肯定的。

  不要太用心於「用」,有時候,安於無用、追求無用,反而代表人生的一種境界。

原文

①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人間世)

②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