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24 知也無涯:謙卑之必要與懷疑之必要

瀏覽次數: 4

第三篇 培養深廣的見識 4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要花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學習各種知識。知識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媒介,一個具有進取心和好奇心的人,必然會被各式各樣的知識所吸引。在追求知識時,應該注意什麼事呢?莊子給我們的建議是: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弄得疲困;既然這樣還要汲汲去追求知識,便會更加疲困不堪!①

  聽起來,莊子似乎不鼓勵世人追求知識,若再加上「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在宥篇)這句,更讓人懷疑莊子是否敵視知識,而想要回歸渾沌無知的遠古時代?但這其實是對莊子很大的誤解。上面那一段話真正的意思應該是:一、知識是無限的,而「你的知識」卻非常有限;不管你多博學,你所不知道的總是遠遠多於你所知道的。二、把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追求知識,不僅很累,也沒有多大意義。那莊子為什麼說「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呢?因為:

  天下之所以經常大亂,罪過就在於喜好知識。因為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都只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②  

  知識雖然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但知識不只一種,每種知識都自稱它是解決問題「唯一正確」的工具,結果問題還沒解決,知識反而變成鬥爭的工具,社會也跟著紛亂不堪。如果是這樣,那何必需要知識呢?莊子並不反對人對知識的喜好與追求,但卻強調與其盲目追求那浩瀚無邊、而且不知真偽的新知識,不如多花點時間好好「檢驗」自己已知的有限知識,只有通過反覆辨證的知識,才是值得信賴的真知識。如果要在擁有小量的真知識和大量的真偽不分的知識間做一選擇,那寧可選擇前者。

  另外,莊子也把知識分為「天的知識」和「人的知識」兩大類。「天的知識」近似客觀或絕對真理,而「人的知識」則好比主觀或相對真理;基本上,所有人類的知識都是「人的知識」,都是主觀、相對的:

  知道哪些是屬於天的,哪些是屬於人的,這就達到了認識的極致。……人的知識一定要有所待的對象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但所待的對象卻是變化不定的。怎麼知道我所謂屬於天的不是屬於人的呢,所謂屬於人的不是屬於天的呢?③   

  所有「人的知識」都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它們都不斷在修正、改變之中(來自其所待對象的變化或人類認知的精進),二、我們很難判斷哪些屬於客觀、絕對的真理、哪些只是主觀、相對的真理,甚至是被認為真理的錯誤見解。就像古希臘哲學家所說,人類只能逼近真理,而無法獲得絕對的真理,我們只能在逼近真理的過程中,知道前人的說法是錯了或不周全的,而加以修正,但什麼才是絕對的對和完備,沒有人知道。

  所以,我們應該抱著謙卑與懷疑的態度去追求知識,因為不管你擁有什麼知識、多少知識,它們都是瑣碎而不完美的,但就因為有這種認識,個人與人類的知識才能不斷進展。

原文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

②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胠篋)

③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大宗師)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