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23 吾愛吾師:學習那看不見的精神

瀏覽次數: 3

第三篇 培養深廣的見識 3

  「人不學,不知義」,在我們學習與求知的過程中,老師比書本來得重要。書本是死的,老師是活的,他不只傳授知識,更是我們為學和立身處世的鮮活典範與指引者,在耳濡目染的薰陶下,我們從老師身上學習到很多從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但我們究竟能從老師身上學到什麼?又要怎麼學呢?

  孔子和顏回是中國教育史上令人稱道的一對師生,在〈田子方〉篇裡有一段他們師生的對話:顏回說他不遺餘力向孔子學習:

  老師您緩步,我也緩步;老師您論說,我也論說;老師您快走,我也快走;老師您辯論,我也辯論;…但當老師您奔逸絕塵而去時,我卻只能落在後面乾瞪眼。我覺得老師您不說什麼就能取信於大家,不表示親近就能使情意傳遍周遭,不需高位就能讓人民如流水湧聚身前,而我卻不懂得先生為什麼能這樣?①  

  孔子聽了,似乎為這個得意門生無法真正了解他而感到悲哀,他對顏回說:

  你大概只是看到我外顯的部分,但它們都已經消逝,而你卻還以為存在而追尋著,這就好像是在空市場裡尋求馬匹一樣。我對你形象的思存很快就會遺忘,你對我形象的思存也很快會成為過去。雖然這樣,你有什麼好憂慮的呢!即使忘了過去的我,我仍會有不被遺忘的東西存在。②

  姑不論是否真有這段對話,它很傳神地點出了學生在學習老師時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因景仰老師而產生「仿同作用」,在很多方面都自覺或不自覺都地效法老師,「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但這種只停留於表象的模仿和學習,是會讓真正的好老師失望的,孔子不愧是個好老師,他就勸顏回要放棄這種模仿,轉而學習「看不見」、「不會被遺忘」的東西,也就是老師的精神、風範和人格。

  有一位雕刻家成名後,當大家在讚賞他的作品之餘,好奇問他這套功夫是從哪學來的時,他總是回答說是從他師父那兒學來的,但他的作品不管是技巧或風格,跟他師父都可說是南轅北轍。有人忍不住又問他跟他師父一點不像,怎麼說是學他師父的呢?雕刻家笑著回答:「我說我學我師父,因為我師父從來不學他師父,這就是我從他那裡學來的。」像這樣,學習老師的真精神才是真正的學習,也是對老師最高的敬意。其實,一個好老師也不會希望學生對他「亦步亦趨」,成為第二個他或他的影子,他期待學生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而在老師的精神、風範和人格中,最普遍存在、也最不會被遺忘的應該是好奇心與求知欲,它們也是讓人類不斷學習、文明持續進展的原動力。就像愛因斯坦說:「老師的最高藝術是喚醒學生對創意表達和追求知識的喜悅」,而學生對老師最好的回報就是持續這種創意表達和追求知識的喜悅。這也是一個老師所能教給學生,以及一個學生能向老師學習到的最好的功課。

原文 

①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田子方)

②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田子方)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