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篇 找到安適的位置 7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置身於社會中的我們,不僅會因為各種禮法規範的約束、工作生存的要求而「身不由己」;當社會環境或個人際遇發生不利的改變時,我們更像風浪中的浮萍東飄西盪,難以把持自己的方向。如何面對和回應這些變化,成了「完善自我」的一個重要挑戰和課題。
很多變化都不是操之在我的,它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譬如生老病死、禍福機運等;一是大環境的變化,譬如國家興亡、天災地變等。對於這兩種變化要如何回應?莊子提出的對策是「安時處順」:
聖人活著時順應自然而行,死亡時隨萬物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行動時跟陽氣一道波動。不做幸福的先導,不為禍患的起始,有所感而後有所應,有所逼迫而後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後興起。拋棄智巧偽詐,遵循自然的常規。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①
言下之意就是被動回應、消極適應,把各種變化都視為自然的,不要惹是生非,更不要積極、主動地採取與之對抗的行動,或企圖去改變它、消滅它。這樣的觀點大家其實非常熟悉,也就是「逆來順受」;它還被西方人視為是中國人的民族性之一。但安時處順也好,逆來順受也罷,並不表示就默默忍受挨打:
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註定,知道順利通達乃是時運造成,面臨大難而不畏懼,這就是聖人的勇敢。②
當大難或逆境降臨時,莊子並不鼓吹匹夫之勇式的反抗(「螳臂擋車」這句成語就是出自〈人間世〉篇),能毫無畏懼、毫無怨言地微笑接納,其實也是一種勇敢。
譬如小說家沈從文,早年在受到批鬥而被迫封筆時,曾經兩次自殺未遂被送進療養院,但後來想開了,文革期間被抓去清洗單位裡的女廁所,他逆來順受,還把便器擦拭得光可鑑人,不是想討好誰,而是「專心做好當下之事」,讓自己看了都滿意。
後來,他又被下放到湖北咸寧勞改養豬,當時一位友人寫信給他說想自殺,沈從文勸他不要自殺,說:「我在這邊養豬,把好多衰弱的豬都養的健健康康」;鄉下多雨泥濘,他在寫給姪子的信裡卻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不管環境怎麼改變、如何惡劣,他都可以找到安然自處、怡然自得之道。
人家不准他寫小說,他就去搞考據,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也都是擲地有聲之作。在文革後,他獲得平反,到美國探親講學,過去的文學成就重新獲得肯定,若非提早過世,他很可能就獲得一九八八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像沈從文這樣的安時處順、自我保存,不僅很好,而且還是一種有智慧的適應方式。西方有一段祈禱文說:「主啊!請賜我以勇氣,去改變那可以改變的事;請賜我以安寧,去接納那不可改變的;請賜我以智慧,去區分這兩者。」當劇變來臨時,我們不只需要勇氣,還需要安寧與智慧,去找出最合適的安身立命之道。
原文
①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刻意)
②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秋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