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找到安適的位置 1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法國哲學家盧梭的這句話真是說到大家的心坎上:我們年少時在家受父母管教,不准做這不准做那;上學後要乖乖坐在教室裡,必須學這必須學那;進了社會每天朝九晚五,中間還要參加各種會議、寫各種報告。我們好像一隻鳥,但卻只能從這個鳥籠更換到另個鳥籠,失去了四處飛翔的自由。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生命枷鎖或鳥籠,就是所謂的「塵網」。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必然要和某些人、某些事糾葛在一起,被它們「纏住」而身不由己,無法自由自在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當我們好不容易擺脫掉一個纏住我們的東西後,過沒多久卻發現,自己又被另一個東西給纏住了;除非我們遺世獨立,否則很難擺脫塵世的羅網。
我們要怎麼看這些塵網、生命枷鎖或者鳥籠呢?首先,莊子提醒我們,自然界的鳥兒寧可自己辛苦覓食,也不願被關進籠子裡過優渥的生活:
沼澤裡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牠一點也不會祈求能被畜養在籠子裡。生活在樊籠裡,精力即使因不必覓食而十分旺盛,但牠卻不自在。①
人類似乎比鳥兒可悲:鳥兒被養在鳥籠裡,雖然失去了自由,卻不必自己覓食;但人類卻是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而必須鑽進樊籠裡。更可悲的是,鳥兒不是自己鑽進鳥籠的,牠們是被捕捉、被關進去的;但塵世的很多樊籠卻是人類自己鑽進去的,譬如在獲得溫飽後,很多人就開始追名逐利,所謂「名韁利鎖」,為了得到和維持名與利,你就必須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而且不能做你其實很想做的事,這也是一種束縛和樊籠。
除了外在、有形、感覺得到的束縛外,更有內在、無形、感覺不到的束縛,也就是心靈或思想上的束縛,那才是我們更大的枷鎖,而它們通常是不自覺的,甚至讓人甘之如飴的。在〈大宗師〉篇裡,當意而子接受堯帝的任命,「躬服仁義,明言是非」,而來找隱士許由時,許由對他說:
你還來這裡做什麼呢?堯既然用仁義給你行黥刑,用是非給你行劓刑,你怎麼能夠逍遙放蕩,無拘無束地遊於變化的境界呢?(大宗師)②
言下之意是你心中的是非、仁義等觀念,就好像讓你的心靈受拘束的「刑罰」,一旦你的思想和行為越界,違逆了它們,你就會感到痛苦。而這些觀念都是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你沒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由他人硬塞給你的。它們有時像老鼠籠裡香甜的誘餌,讓你忘情地鑽進去,陶醉其中;有時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讓你動輒得咎,苦不堪言;為了得到心靈的安適與避免痛苦,我們只有在它們所提供的各種框框裡生活。
塵世的羅網與生命的樊籠無所不在,當你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它們就在那裡等著你。所有的羅網與樊籠都是易進難出的,莊子提醒我們,如果你渴望自由,那麼在各種羅網與樊籠之前,你應該先仔細端詳它們,想想自己,然後再決定進退。
①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養生主)
②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大宗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