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10 胸無成竹:摘下心靈的有色眼鏡

瀏覽次數: 105

第一篇 走出相對的世界 10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除了有以偏概全的偏見外,更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成見就是「胸有成竹」,它是由個人的閱聽與實際經驗、好惡與信念等所形成的內在認知框架,或者對某些人與事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多數人在觀照外在事物時,都會不自覺地以它做為重要的指引。莊子說:

  如果要追隨自己心中的成見,以之為明師,那誰會沒有這種明師?何必要靠什麼大智慧,從自己心中去找就有了,就是愚人也有啊!還沒有在思想上成形就先有是非的看法,這就好像今天出發去越國而在昨天已經到達一樣。①  

  當我們觀照外界時,成見或內在的認知架構可以提供快速篩選、比對的方便,但就像莊子所說,我們也快速得到結論,而且得到的總是能滿足我們好惡、符合既定刻版印象或自己信念的結論,甚至是先有了結論,然後再去找證據,也就是「今天出發去越國而在昨天已經到達」。

  成見就好像有色眼鏡,戴著它去看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成見所染色而失真,不符合自己預先設想的訊息都被過濾掉,而與成見相符的訊息則特別顯眼,於是就更加相信自己的成見和信念是對的。譬如你認為「女人就是愛說謊」,那麼你在看女人、在和她們互動時,就特別容易「發現」這方面的「證據」,於是更加相信「女人就是愛說謊」,你在這方面的成見就更加牢不可破。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成見,用信念來衡量外在事物也沒有什麼不對(很多信念其實也都屬於成見),問題是你要如何免於淪為它們的囚犯?多多接觸與自己的成見相牴觸的事物,在它們不斷的「洗禮」下,多少可以「沖淡」一些成見的色彩,但釜底抽薪之計還是在自我警惕:自己的某些信念、對很多人與事的看法,可能都只是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成見。英國哲學家羅素是個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看法、也很有信念的人,但他說:「我絕不會為我的信念而死,因為我的信念可能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謙卑的「自知之明」,羅素的話讓人想起莊子所說的:

  聖人將必然的事物視為未必然,所以沒有紛爭;普通人把非必然的事物當作必然,所以爭論不休。②  

  越是見多識廣、通情達理的人,就越不會自以為是,越能自我反省,也越會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產生懷疑。如果你不想繼續活在由你的成見和信念所構築的虛幻、扭曲的世界裡,那就要知道所有看起來必然的事,其實都未必然;要養成對自己所有的看法都打個大問號的習慣,當然,不是要你一直處於懷疑的狀態,而是必須體認只有通過懷疑考驗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信念。    

①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齊物論)

②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列禦寇)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