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一種心理治療 3
菩提,不是心如止水,身似槁木;而是心若流水,身如蓮花。
有一個和尚舉臥輪禪師所作的偈子: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慧能聽了,說:「這首偈子尚未明白心地的究竟,如果照他的方法去做,只會更加束縛自己。」
慧能因此也作了一首偈子,開示眾人: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要如何去妄存真,臻於理想的菩提境界?臥輪主張屏除、斷滅諸般妄念,讓內心對各種外界刺激都寂然不動,不動心起念,就不會有煩惱。但慧能指出這反而是更加束縛自己,因為它是建立在對感官知覺、思想意識的否定和壓抑上頭。
反之,慧能的「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則活潑、自在得多,心對外界刺激起反應乃是自然現象,否定和壓抑它們,不僅違反自然,而且在消滅妄心時,也扼殺了裡面的真心,這絕非明心見性的好方法。
但到底什麼是「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呢?
慧能在《六祖壇經》裡說: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就是不停留、不黏著,整個的意思是說,他不壓抑自動浮現心頭的想法,也不排斥受外界刺激而興起的念頭,但不留連於那些思慮,也不執著於那些形象;只要不留連、不執著,就不會造成束縛、產生困擾,這才是真正的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的好方法。
七情六慾是我們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但不能為了消除煩惱和痛苦,就斷絕掉七情六慾。事實上,讓我們煩惱和痛苦並非七情六慾,而是我們對它們的迷戀、執著、抱住不放、賴著不走。如果自己對七情六慾能夠「不住」,那煩惱和痛苦也不會賴著不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