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18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6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有時間煩惱。
一個人會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某個夏日,曹山禪師問一位和尚:「天氣這麼熱,要到什麼地方躲一躲好呢?」
「到熱湯爐火裡躲避吧!」和尚說。
「熱湯爐火裡怎麼躲得了熱呢?」曹山不解。
「在那裡,諸種煩惱都不會有啦!」和尚答。
天氣這麼熱,意味著煩惱。但熱湯爐火裡比天氣更熱,怎麼躲呢?因為若遇到大煩惱,原先的小煩惱根本就不算什麼。被熱湯爐火燙死後,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一個為鼻子長得太塌而煩惱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後,就不會再為鼻子太塌而煩惱;當他死亡的那一剎那,那更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死亡是最大的煩惱,但也是最後的解脫,「你還沒死」,何必為一些小事煩惱?
各種煩惱都是無明,都因識心而起。以一識去剋另一識,亦不失為便宜之計。
聖嚴法師語錄:
「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有煩惱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要想不再煩惱,釜底抽薪之計當然是去妄存真,徹底「放下」它。但如果放不下,我們不妨引進另一種新的認知。
的確,人似乎總是在為這個或那個煩惱,而且大部分是小事。但為小事煩惱真的那麼痛苦嗎?必須去之而後快嗎?
哲學家叔本華說:「要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必須問的不是他為何愉快,而是他為何煩惱。如果讓他煩惱的事物越是平凡細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為一個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沒有心情去覺察到那些瑣碎小事的。」
所以,能夠為小事煩惱,表示「你還非常幸福」。這也就是聖嚴所說的「接受它、處理它」,改變對煩惱的認知,「不再把它當成困擾」,自然也就沒有煩惱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