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6018 原來是地不平

瀏覽次數: 46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5

    人比人,氣死人。這個「氣」,往往來自一個虛妄而扭曲的「因為」。

  有一天,大慧禪師上堂,對眾弟子說:

  「我本來以為是那些草長得有高有矮,但在燒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地不平。」

    對事情提出解釋,是認知的主要作用。而解釋,大部分是在找原因,也就是釐清因果關係。

  一個父親將兒子的成績單往桌上一摔,憤怒地說:「看你考個什麼成績?就是因為你太不用功了!真是令人失望!」

    成績比別人差是事實,但「因為」什麼呢?也許是比人家不用功;但也許是遺傳基因比較差,腦筋轉得比別人慢,身體比較容易疲倦;也許是讀書環境比人家差,參考書比較少,或女朋友比別人多;也許是老師的題目出得不好……。

  基本上,這些原因和解釋都僅止於推論或臆想,推論難免虛妄,臆想就更可能扭曲。現代心理學更告訴我們,在做行為歸因時,我們有明顯的人我之別,也就是「嚴於責人,寬於究己」,譬如別人考試分數低,那是因為他「懶惰、愚笨」,自己分數低則是因為自己「沒睡好、一時粗心」。

  人我有別的錯誤推論、虛幻臆想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對人產生實質的傷害,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白雲禪師有一首偈子: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這裡的「慈悲手」,比較接近「真心」,因為真心是沒有人我之分、愛憎之別的,這是慈悲的核心要義。但也許,我們還可以引進更多的慈悲。

  解釋,主要是識心的活動。識心有好有壞,會依個人的見識、閱歷與撿選而變。在解釋事情時,沒有人我之分、愛憎之別固然很慈悲,但如果能多一點愛、多一點寬恕、少一點憎惡,那就更慈悲。這種善意的撿選和認知,就是慈悲的識心。

  「轉物」,就是用「心」去改變對事物的認知和解釋。草,為什麼看起來得長得有高有矮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何妨慈悲一點,先從「地不平」想起。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