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23
一 禪是一種思考洗禮 10
哭了就肯定,不哭了就否定,不笑就不是東西,笑了就隨你便。
有學生問馬祖禪師:「您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馬祖回答:「這只是為了讓小孩停止啼哭。」
學生又問:「小孩不哭時,您又怎麼說?」
馬祖回答:「我就告訴他『非心非佛』。」
「即心即佛」,意思是說人人內在都有一「真心」(或稱自性),此心即佛心,自性即佛性,只要明心見性就能成佛(人生圓滿)。這是馬祖禪師接引學生的第一種方法,剛學佛的人像小孩般哭著要糖吃,馬祖就敎他們向內明心,不假外求。
但等到小孩不哭了,明心見性有點心得,甚至有點耽溺時,馬祖禪師又轉而敎他們應該是「非心非佛」才對,這第二種接引法是第一種的否定,主要是想消除學生原先的執著。
學生再問:「除了這兩種人,您又要如何接引?」
馬祖回答:「我會告訴他『不是物』。」
學生最後問:「如果遇到已經開悟的人來,您怎麼辦?」
馬祖回答:「那我只敎他從他的自心中去體會大道。」
「不是物」是第三種(階段)接引法,既不是「即心即佛」,也不是「非心非佛」,換句話說,就是「離兩邊」,超越原先的肯定和否定。
而對已經開悟的人,也就是已經超越肯定和否定的人,即不需再多費唇舌去接引,所以就敎他自己隨心所欲去體會。
這就是有名的「馬祖四說」。孔子是因材施教,馬祖則是隨人接引,看對方是處於參禪悟道的哪一個階段,而提出不同的教法。
這四種方法是有先後順序的,亦即:肯定→否定→超越→隨性,它們也是禪師對學生的一套完整思考訓練方法,一方面完整呈現了正、反、合的辯證關係,另一方面又向四面佛般,面面俱到。
你若想做個有大智慧的人,就得好好琢磨這些方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