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應驗了,但因果關係解釋卻錯了
在對中國古典命定論的理論、判讀方法、各種原發性與次發性工具價值做了一番剖析後,似乎給人一種感覺:它們只是為了滿足了人們某些心理需求及思維方式而產生的虛擬圖像而已。
有人也許會怒氣沖沖地質問:難道自古以來那些罄竹難書的「應驗」都是假的嗎?你把所有相信的人都當做傻瓜嗎?
筆者絕對沒有這個意思。事實上,有不少根據古典命定論所做的預測,後來真的都應驗了;而有不少人也是親身經歷、目睹或耳聞它們的應驗,然後才由疑惑、納悶而相信古典命定論的。
但應驗是一回事,所提出來的因果關係解釋是否正確又是另一回事。
譬如下面這個簡單的例子:古人認為月蝕是因月亮被天狗吞食所致,因此,當出現月蝕時,常需動員村民敲鑼打鼓,敲臉盆打梆子,好使天狗受驚嚇而將月亮吐出來。在一陣敲敲打打後,果然「應驗」了,天狗又慢慢吐出了月亮。但現在我們知道,月蝕是因為運行中的地球遮住了太陽照射到月球上的光芒所致,它跟天狗、敲鑼打鼓等完全沒有關係。
像這樣,應驗是應驗了,但古人所提出來的因果關係解釋卻完全是錯的。
目前的科學決定論已對古典命定論之所以應驗的若干事例提出了迥然不同的因果關係解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因素。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已提到過,古典命定論遵循的並非「自然因果律」,而是「心理因果律」,能讓「心理因果律」應驗的,主要就是心理因素。
本章先談「信念」在古典命定論所以應驗中所扮演的角色。
求助者與解答者的信念
在〈大蛺蝶〉這個故事裡,本來讓人覺得非常靈驗的師婆,後來忽然就不靈了。其實,師婆還是原來的師婆,她所用的判讀方法也沒有改變,唯一的差別是她用來增加求教者信念的「神蝶」失去了作用。很顯然的,她的靈驗有相當大的成份是來自那隻「神蝶」,而非占卜。
俗語說:「信則靈」,但信念不是天生的,如何增加對方的信念,以發揮某種方法所許諾的效應,一直是一門大學問。不只古典命定論的從業人員會如此做,連科學決定論的從業人員也如此做,那位師婆擺在神壇裡的神蝶,就跟醫師掛在診療室裡的醫師執照及名人的「再世華佗」匾額一樣,都是想增加求助者的信念。而它們確實也能帶來某些效應。
哈佛大學的麥卡利(D.McCallie)發現,有心臟病的病人在接受某一群醫師治療時,效果似乎特別好。麥卡利分析的結果,認為這跟藥物沒有關係,而跟醫師本人有關。這些醫師都是穿著得體、面帶笑容、充滿熱情的人,讓病人覺得他們是具有愛心與信心的高明醫師,而使病人能耐受較吃力的運動,減少藥物的用量,心電圖也連帶地變得較正常。
不只求助者的信念重要,連提供解決方法者本身的信念也很重要。專研安慰劑(placebo)的專家索貝爾(D.Sobel)曾提到一位醫師的有趣經驗:藥廠寄給這位醫師某種治療氣喘的新藥,因為文獻上說這種新藥的療效很好,他決定一試,而在某個病人的處方裡給了這種新藥,但他對病人什麼也沒說。結果下次病人來時,說他覺得「好了很多」。醫師想知道是病人的病情自然好轉還是藥物的效果,所以又改開以前用過的老藥,結果下次病人來時,抱怨說他的病情惡化,而希望能再吃上次那種藥。這位醫師因此認為這種新藥果然神效,於是向藥廠訂購了一批。沒多久,藥廠卻回了一封道歉信說,上次寄給醫師的藥因忙中有錯而寄錯了,那實在不是什麼治療氣喘的新藥,而是一種安慰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神奇的效應」呢?索貝爾認為,那是因為醫師先對「特效藥」產生了信念,他雖然沒有明說,但在無形中卻把他的信念傳遞給病人,而病人就在這種信念的感染下,覺得病情好多了。
信念確實會帶來一些實質的改變
當提供解答者對他的方法充滿信念,將這種信念傳遞給求助者,而又以各種「配備」營造出不同凡響的氣氛,來增加求助者的信念時,確實會帶來某些神奇的效果。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現代有所謂「電腦算命」,它其實是根據傳統八字學或紫微斗數所考慮的各種變項及判讀方法來製作程式而輸入電腦的,照理說,它比人腦能從事更縝密的「邏輯思考」及「變項操作」,但大家還是喜歡讓看起來「仙風道骨」、「聲名遠播」的命理師算命,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這些高人能讓人產生機器所無法提供的信念。
但信念所帶來的並不只是虛無飄緲的心理作用而已,它還會產生某些「實質」的變化。譬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安慰劑」,過去的研究調查一再顯示,對手術後疼痛病人,若給予實際上並無任何止痛之藥理作用而只是讓病人相信它能止痛的安慰劑,其效果約為嗎啡類止痛劑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它們為什麼能止痛呢?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在檢查血液時,發現這些服用安慰劑的病人,其血中腦啡(endorphine)的含量增加,而腦啡是我們腦中自行製造的類似嗎啡的止痛物質。病人「認為」他已服用「止痛劑」,「應該」不痛了,腦啡的分泌量因而增加,結果就「真的」不那麼痛了。
信念確實可以「改變」很多事,但這種改變並不是「止痛劑」、「風水」或「八字」造成的。
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大海撈針〉這個故事裡,歷城書生的夢境及後來的一試得捷,其實都跟信念有關。在接連幾次名落孫山後,歷城書先所作的那個「大海撈針」之夢,可以說是他對自己已缺乏信心、自我評價低落的投影。但當他在對聯的「海」字中找到「針」後,他對那個夢做了積極的、正面的解釋,結果信心大增,而在考場內有很好的表現,終於一試得捷。
這種因某個「好的預兆」,使自己信念大增,而果真實現了預兆所許諾之美景的情形,並非罕見。
一九六○年代,哈佛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R.Rosenthal及廣L.Jacobson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到某小學的課堂上進行智力評估,然後從每五名學生中挑選出一名學生,說這些被選出來的學生在這一學年內,課業成績會有顯著的進步。結果一年後,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果然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這兩位心理學家的評估方法,既不是根據智力測驗,也不是根據性向測驗,而是像第六章的高奎寧般「胡亂挑選」(但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他們的詭計)。雖然這種評估是「虛幻」的,但卻改變了老師對這些學生的「期許」,而學生也改變了他們的「自我評價」,結果,他們的成績就「真的」進步了。
但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般,信念可以讓人成功,也可以讓人倒霉。在〈一片冰心在玉壺〉裡,周某在參加考試時,看到題目居然與夢中的詩句有關,而且夢中的神還說「妙」,結果就信心大增,「文思泉湧」,而順利考上了。但當他看到皇上賞賜的印章上的詩句後,想起那個已經兌現一半的夢境,越想越「不妙」,結果回家就死了。
心理學將這種情形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ment prophecy),因為某種說法讓我們產生希望、信念,而不知不覺朝那個方向走去,結果就「實現」了那個「預言」。當然,讓預言獲得實現的,並不全然是信念,還包括心理暗示、認知判斷等,譬如命理學家預言某人有「雙妻命」,這個某人在和糟糠之妻發生婚姻磨擦或在「外」面「遇」到另一個迷人的女性時,命理學家的預言就會影響他的抉擇,使他較易放棄挽救原有婚姻的努力,而和另一個女人結婚,結果就「實現」了那個「預言」。
但無論如何,讓預言獲得實現的,並非預言本身的「正確性」,而是當事者自己的認知和行為。
「被告知」所產生的魔力
不管是來自信念或心理暗示,預言要發生作用都必須有一個前提——當事者要先「知道」有這樣一個關於自己的預言。
在〈飛星入南斗〉這個故事裡,韓青巖雖然強調他的占星及祈禳術頗為靈驗,但重點卻在他對袁枚所說的那段話:「不知道天文的人,即使看見流星飛入南斗的災象,也不會有害。」這等於是在承認他的那一套占星術只對「相信」而且「看到」或「知道」的人有效。
〈熊掌〉這個故事則以更戲劇性的方式來呈現這種「知道」的魔力。雖然太醫告誡孫某絕不可吃熊虎肉,但在「不知道」皇帝所賞賜的珍饈就是熊掌前,他吃了不僅沒事,而且還覺得甘美無比:不過到了第二天,經人「告知」那就是熊掌後,他想起太醫的告誡,立刻「大驚失色」,結果「回到家就死了」。
在《美國人類學者》(American Anthropologist)期刊裡,曾報告過一個與此非常類似的案例:
非洲剛果某部落有禁食野雞的禁忌,巫師也嚴重警告部落裡的年輕人不准吃野雞,否則會帶來災禍。有個年輕人出外旅行,在遠方某位朋友的家中過夜,次日,朋友準備了一道美味做早餐。青年慎重地問:「這是不是野雞?」朋友也慎重地說:「絕對不是。」於是他便放心地大快朵頤。幾年後,青年又到朋友家中,朋友才告訴他當年請他吃的早餐就是野雞,青年聽了,立刻臉色泛白,全身顫抖,結果當天就死了。
這個事例清楚地向我們說明:讓黑人青年死亡的並非野雞肉,而是他因「知道」所產生的恐懼。這種情形也讓人想起常見於海地的「巫毒猝死症」(voodoo death)——當事者在知道自己受到敵人巫術的詛咒後,即會全身痙攣,甚至死亡。研究過此症的醫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當事者過度恐懼、驚惶,體內持續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而導致致命的休克,另有人則認為是迷走神經過度興奮所致。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因為「知道」而且「相信」,才會產生的惡果。
來自心理神經免疫學的啟示
我們也可以此來理解〈神術〉裡的八字奇驗。胡宗推斷邢讓「明年八月必死」,根據的是他的生辰八字,照理說,八字學若果真靈驗,那麼與邢讓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人都應該「明年八月必死」,但似乎只有邢讓「應驗」了。而為什麼應驗呢?因為邢讓「知道」了胡宗對他的鐵口直斷,結果他就「倒霉」了!
從後來邢讓的表現可知,他頗為「相信」胡宗的預言。到了八月初,忐忑不安的他又自己卜卦,結果卜得了惡卦,更無異雪上加霜,最後終於只有死路一條。
這種「慢性死亡」讓人想起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家亞德(R.Ader)所做的一個實驗:他先讓老鼠飲用糖水,後來為了其他理由想讓老鼠對糖水產生嫌惡,而在牠們飲用糖水之後,注射會使老鼠感到胃痛的cyclophophamide(以下簡稱CY),於是老鼠對糖水產生嫌惡感。後來不再注射CY,老鼠的嫌惡感逐漸消失,而又開始喝牠們喜歡喝的糖水,而且越喝越多。但在經過四十天後,其中某些老鼠都無緣無故地死亡。在尋找原因時,亞德查書才知道CY不僅會使老鼠胃痛,它亦是一種「免疫抑制劑」,他的結論是:在以CY來讓老鼠對糖水產生嫌惡的制約過程中,他歪打正著地抑制了老鼠的免疫反應。老鼠「誤以為」糖水是「有害」的,在繼續飲用糖水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受到壓抑,抵抗力減弱,結果很容易就受到環境中有害物質的侵襲而死亡。
這是「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的一個先驅實驗。它告訴我們:心理會影響神經,神經又會影響免疫系統,而使人缺乏抵抗力。有些醫師在診斷病人得的是癌症後,並不贊成將這個消息直接告訴病人,就是基於這個考慮——因為「當癌症自醫師的口中說出後,它可能就會更快速地在病人的體內蔓延開來」。
我們可以說,邢讓在知道胡宗對自己死亡的預測後,他「誤以為」這是真的,結果就像實驗中的老鼠般,因擺脫不掉這個執念,免疫系統受到壓抑,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最後終於踏上了死亡之路。
而像〈無鴨之談〉裡的朱竹垞,本來就有病在身,當然也就更受不了女兒那「兩隻煮熟的鴨子」的衝擊,而當晚就一命嗚呼了!
信就得救,信就得死
從上面這些「預知功名紀事」或「預知死亡紀事」的分析可知,不少應驗的事例其真正的因果關係並非古典命定論所指陳的,而是由科學決定論所提出的信念問題。你若相信它,那麼當一種命運自命理學家的口中道出,而且進入你的耳朵後,它就可能開始在你身上發揮作用,你也許「信就得救」,但也許「信就得死」。是好是壞,真的就要看你「個人」的造化了。
但如果你不相信呢?那就像本章最後一個故事〈天台神缸〉裡的袁枚,仍舊「好得很」。它不會給你帶來什麼壞處,但也不會給你帶來什麼好處。不過話說回來,能夠像袁枚這樣「真正」不為所動的人畢竟不多。
下一章,我們將繼續探討讓古典命定論應驗的其他因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