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五一 神殿裡的少女
北京崇文門外化兒市,居民都以製通草花為業,有一位少女和老父也靠此糊口,相依為命。但老父患有氣喘病,按時發作,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醫藥罔效。少女廢寢忘食地照顧,明慰暗憂。剛好鄰居有一位老婦邀人到了髻山進香,少女問她緣由,老婦說凡是久病不癒或沒有子嗣的人,各隨心願進香祈求,神明靈驗得很,幾乎是有求必應。少女心動,問她到了髻山的神廟有多遠?老婦說有一百多里路,一里路是三百六十步,少女聽了,謹記在心。
此後每晚等父親安寢後,少女就在庭院裡,拿著一柱香,計算自己的步數繞院而拜,邊走邊在心中默禱:「我一身孱弱,父親又生病在家,無人能朝山進香,所以我只能在此按照里數,一步一拜,如同身到寶山,瞻仰聖像,請神明保佑我父親早日康復,長命百歲,我自願繡佛長齋,終身頂禮。」如此每夜膜拜,半月不輟。
了髻山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因非常靈驗,每年四月,上自王公貴紳下至市井小民,來山進香的人車絡繹於途。當年,有一位魏公公奉了皇太后的懿旨要來上頭香(五更雞鳴時,第一個上殿拈香者稱為「上頭香」),但到了山上,等第二天五更時刻,殿門一開,卻發現已有香插在香爐中,而且光焰奪人。魏公公怒責廟公:「老佛爺的香還未上,怎麼可以讓人捷足先登?」廟公惶恐地說:「公公您不來,殿門連開都不敢開,小的實在不知道這柱香從何而來?」魏公公也覺得怪異,交待廟公小心,明早再來。
廟公畏罪,整夜派人在殿外巡視不歇。第二天四更時刻,魏公公就到了,但打開殿門一看,香爐裡還是插了一柱香,而且有一名女子正在神像前跪地膜拜。大家驚呼出聲,那名女子在聽到人聲後,也嚇得站起身來,但倏忽之間即不見蹤影。大家議論紛紛,都以為見了鬼,魏公公說:「鬼怎麼敢在聖神之前現身?這一定另有原因。」他在上了兩柱香後,到山門外聚集香客,將方才所見告訴他們,而且還詳述那名女子的年齡、容貌、服飾等。
有一位老婦人聽了,說:「那可能是我家隔壁的一位孝女,她廢寢忘食地照顧患氣喘的父親,我要來進香時,她問我到山上有幾里路,我猜想她是在家裡默禱,沒想到她的神魂竟能到這裡來!」
魏公公回朝覆命後,到化兒市來密訪那位孝女,果然就是他在了髻山神殿裡所見的那名女子。魏公公詳加詢問,少女就將自己如何持香繞院默禱的經過告訴他,而且說:「我雖然沒有出門,但卻彷彿身歷其境,結果父親的病也好了。」魏公公被她的至誠及純孝所感動,遂收她為義女。少女的父親在病好後,又過了三十多年的溫飽生活,而少女後來嫁給大興府的張家,妝奩不下數千金,都是魏公公餽贈的。(夜談隨錄;清.霽園主人)
故事五二 老儒不第
孝廉張某,參加雍正壬子年的鄉試,在闈場中,於三更時分,忽然看見一個婦人掀開他考席的布簾,對他諦視良久,說:「不是。」轉眼之間,就失去了蹤影。張某大驚,將這件怪事告訴與他同號區的眾考生。有一位老儒聽了,皺眉說:「她是來找我的!」
張某不解,問他原因。老儒嘆聲說:「我哥哥去世後,嫂嫂矢志守寡。但鄰里中有人煽惑她,說了些閒言閒語,我怕讓宗族蒙羞,於是告訴母親,強令嫂嫂改嫁,想不到她竟因此悲憤自殺。以後,我每次參加考試,她的亡魂就一再來騷擾我。這次在赴試前,我怕她再來作祟,特別延請高僧作法事懺悔,希望得以倖免,想不到她還是來了,顯然是不能原諒我!」
老儒說完之後,一臉沮喪悲淒。張某正想出言安慰他,考席間的隔板忽然倒下來,打翻硯台,墨汁污染了老儒的試卷。老儒見狀,流淚道:「我這一生是完了,妳還要怎麼責怪我呢?」說完,他借張某的答卷來看,說:「你的文章雖然不錯,但恐怕無法入選。我自信三藝俱佳,你若不嫌棄,我可以口述給你抄錄,如果你能因此而高中,也可證明我半生淪落,並非才不如人!」張某依言抄錄,果然入榜。(秋燈叢話;清.王椷)
故事五三 闈場老吏
進士魯瑮,當年參加鄉試,在交了卷就要走出考場時,忽然想起題詩誤押了旁韻,於是又倉皇回頭,到交卷處想取回自己的試卷。但眾考生的卷軸混雜在一起,堆積如山,而且人語喧鬧,他想這下一定是找不回來了。正愁容滿面地嘆恨時,有一名老吏過來問他何事悲嘆,魯某告訴他原因,老吏說:「我可以幫你找回來。」魯某大為感激,答應給他二十萬文錢做為謝禮。
只見老吏進入交卷處,在雜亂的卷軸裡一探,竟真的就拿到魯某的卷軸。他拿出來交給魯某,魯某於是連忙塗改押錯韻的部分,然後再繳回。
老吏吩咐他說:「謝禮就麻煩你送到吳山坊某某處,那就是我家。」魯某高興地謝謝他,然後離去。
三天後,魯某到老吏所說的某某家拜訪,但那家人卻悲傷地說,原來在當太常吏的先人已經過世十天了。魯某聽了大驚,忙問太常吏的長相,結果與他在考場裡所見的老吏一模一樣。於是他向老吏的家人說明來訪的原因,然後將二十萬文錢交給老吏家人,以報答他的恩德。後來,魯某也因此而金榜顯名。(識餘;明.惠康野叟)
故事五四 鬼與青蛙
歸安縣南鄉有一座長超山,茂林修竹,景致頗為清雅。山上有一間護雲庵,相傳明朝凌忠介先生還未及第時,曾在庵中讀書。
有一晚月色明亮,凌某在山麓散步,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個老者對他打恭作揖,嘴唇頻動,好像要對他說什麼。凌某問他有什麼事,只聽老者說:「我是古墓中人,因子孫零落,很久都沒有人來祭祀掃墓,在泉下挨餓,所以厚顏向您討一碗麥飯。」
凌某不信,笑著說:「我因生性好靜,才到這山中讀書,如今入夜後,四周蛙聲閣閣,到天亮都叫個不停,我深感厭煩,但又苦無對策,你如果能為我制止群蛙鳴叫,我自然會報答你。」老者說:「好。」說完就不見了。
那一晚,青蛙果然不再呱呱叫。於是凌某這才準備了酒飯,到山邊的荒郊祭祀。從此以後,護雲庵一帶的青蛙都不再叫,至今依然。(右台仙館筆記;清.俞樾)
故事五五 漁夫與溺鬼
成化年間,葑門黃天蕩河邊有一位漁夫,某晚駕舟到河裡捕魚,聽到岸上有一個人叫他,說是要渡河。漁夫見他身長丈餘,心裡起疑而不予理睬。只聽那人又說:「你把船開到某處,可以捕到一尾四斤半重的鯉魚。如果捕到了,就請你渡我過河吧!」漁夫照他的話將船駛到某處,果然捕到一條四斤半重的鯉魚。
第二晚,那人又坐在岸邊,對漁夫說:「你昨晚既然捕到了魚,為什麼不來渡我過河?」漁夫說:「如果能再應驗一次,我就渡你過河。」於是那人又說:「你再將船開過去一點,可以一網撈上九尾鯉魚。」這次果然又應驗了,那人遂說:「這次你該渡我過河了吧?」漁夫說:「你一定是鬼,我不渡鬼過河。」那人無奈,嘆息而去,只聽他邊走邊嘀咕:「明晚那個松江人來了,我自己來找替死鬼。」
隔天晚上,漁夫在河上等待,果然看到一個人駕著小舟過來。漁夫問他是何地人?對方答說是松江人,漁夫立刻叫他停船,將昨晚聽鬼自言自語的經過告訴他,那人聽了,嚇得趕快上岸去。
又過了一晚,鬼又來對漁夫說:「我是遠地來的商人,溺死在這條河裡,本想求你載我過河,到對岸的土地廟求得一紙冥牒,好回去故鄉。你不渡我過河也罷,為什麼又阻擾我找那松江人做替死鬼?你為什麼要如此加害於我呢?」
漁夫說:「如果你能幫忙我的生計,我就渡你過河,送你到土地廟,而且還會在神明面前讓美你,讓你衣錦還鄉。」溺死鬼聽了,對他作揖答謝。於是漁夫將鬼載過河,自己也不再捕魚,而改行到土地廟裡替人解答疑難問題。因為有溺死鬼之助,非常靈驗,三四年間就發財致富。然後他準備牲禮,祭告神明,對溺死鬼大大讚美一番,再焚牒送他返回故鄉。(石田雜記;明.沈周)
故事五六 鬼屋廉售
淮鎮在獻縣東方五十五里,也就是《金史》裡有名的槐家鎮。當地有一戶姓馬的人家,家中忽然出現靈異變象,每逢深夜,不是聽到莫名其妙的拋擲瓦石聲,就是聽到伊伊嗚嗚的鬼哭聲,有時候,鬼還會從無人處突然闖出,作弄生人。如此鬧了一年多,毫無緩和的跡象。
馬家請法師來驅邪鎮鬼,但都不見效果,不得已只好遷居他處,而將舊宅租給別人,但鬼還是照鬧不誤,不久,租客受不了也搬走了。大家因此都說馬宅是間鬼屋,無人敢再來問津。
有一位老儒說他不信有鬼怪,以低價向馬家買得這棟鬼屋,選了個黃道吉日,就搬進去住。說也奇怪,自從老儒住進以後,即不再有鬧鬼的傳聞出現,大家都說這是老儒德性高超,將妖魔鬼怪壓了下去。
後來,有一個奸滑的盜匪到老儒家來,和老儒彼此爭執詬罵,大家聽他們互揭瘡疤,才知道原來以前馬宅的鬧鬼情事,都是老儒用錢收買這個盜匪裝弄出來的,並非真的有什麼妖魅。(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曉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