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45 定數不可逃:〈牛飛〉中的夢暗示

瀏覽次數: 0

命之乖 5

  《聊齋》卷十四〈牛飛〉一文說,邑人某甲購一牛,頗健,某甲夜夢牛生兩翼飛去,以為不祥,疑有喪失,遂牽牛至市場折價售之,以巾裹金纏臂上,歸至半途,見有鷹,食殘兔。某甲近之,鷹甚馴,遂以巾頭縛鷹股,再繫於己臂而歸。鷹屢擺撲,某甲把捉稍懈,鷹竟帶金飛去。

  這個故事很短,但卻有豐富的含意。很多民族都認為,夢具有預言作用,這種預言通常以象徵的方式呈現,我們就舉一個同樣與牛有關的夢:埃及法老王夢見「先出現七隻肥牛,繼之以七隻瘦牛,瘦牛把前七隻肥牛吞噬掉。」當時有名的釋夢者約瑟夫說這個夢表示「埃及將有七個飢荒的年頭,這七年會將以前豐收七年的所有盈餘全部耗光。」後來埃及的收成果如夢中所預示者般。據統計,每人每晚約作五、六個夢,算來一生作了將近十萬個夢,其中具有預言性質的可說是鳳毛麟角,但人們都喜歡傳誦這類「預言之夢」,覺得那是來自神秘世界的「先見之明」,是我們對宇宙法則或「天機」的模糊一瞥。

  這種「預言」雖然渺茫,但大家卻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某甲作了「牛生兩翼而飛」的夢後,以為「不祥」,於是未雨綢繆,趁早將牛隻變賣,結果人算不如天算,賣得的錢卻又被鷹帶而飛去,完全應驗了夢中的象徵性預言。這似乎表示,即使一個人從夢中獲得了「先見之明」,而想辦法趨吉避凶,但「定數仍不可逃」。

  蒲松齡在故事結尾時說:「某每謂定數不可逃,而不知不疑夢,不貪拾遺,走者何遽能飛哉!」這似乎又在表示「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如果某甲不相信預言,對夢一笑置之,根本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到底是「定數不可逃」,還是「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這裡面實隱含了「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一場大爭論。但蒲松齡的說法並不見得會佔上風,因為「決定論」者會振振有詞地說,某甲的「疑夢」與「貪抬遺」也是「定數」,它們都是「果」,是以某甲的人格特質為「因」的,他「必然」是會這樣做的。

  某甲初始所作的夢其實只是個「暗示」,在這個強烈「暗示」下,他選擇了賣牛一途,結果竟自己「兌現」了那個「預言」。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我兌現的預言」(self-fulfillment Prophecy),事實上,即使某甲不見鷹而捉之,而以賣牛所得的錢去嫖妓或賭博,在一夜之間花光了它,事後他也會認為真是「定數不可逃」。

  有一個催眠實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故事:假設某甲接受催眠,而蒲松齡就在一旁觀看,在某甲進入催眠狀態後,催眠師給他一個「暗示」,要他在醒來(解除催眠)後半個鐘頭,去打開右邊的那一扇窗。某甲醒來後,和蒲松齡有說有笑,但在半個鐘頭後,某甲即會不知不覺地去打開那一扇窗,蒲松齡若問他:「你為什麼去開窗戶?」某甲可能會說:「因為我覺得屋裡很悶,就去打開它了呀!」某甲會認為開窗的行動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但從頭到尾知道整個事件來龍去脈的蒲松齡這時候就會了解,某甲自認為的「自由意志」其實是虛幻的,他的開窗行動只是接受「暗示」這個「因」所帶來的「果」,是一個「定數」。

  這是在爭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時,常被引用的一個例證。但「定數」真的「不可逃」嗎?實驗也告訴我們,如果在某甲醒來後,蒲松齡能告訴他剛才催眠師給他什麼「暗示」,那麼某甲就能擺脫那個如魔咒般的「暗示」。舉這個實驗並非要消遣蒲松齡,而是想證明訴諸潛意識的「暗示」,在「冥冥之中」具有人難以察覺的驅迫力量,人會身不由己地想去「兌現」那個「暗示」。蒲松齡說某甲「不知不疑夢,不貪拾遺,走者何遽能飛哉,在造物主所做的「暗示」實驗裡,他的確是有所「不知」的!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