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35 預知之夢:〈王桂菴〉中的虛幻與其實

瀏覽次數: 2

夢之異 2

  《聊齋》卷十二〈王桂菴〉一文,說的是一個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新喪偶的世家子王桂菴南遊,於江中遇風姿韻絕的舟人女,正神馳意奪、眉來眼去時,舟人解纜逕去。王某數度沿江查訪,細數行舟,皆無佳人芳踪,行思坐想,難以忘懷。「一夜,夢至江村,過數門,見一家柴扉南向,門內疏竹為籬,意是亭園,逕入之,有夜合一株,紅絲滿樹。過數武,葦芭光潔,又入,見北舍三楹,雙扉闔焉。南有小舍,紅蕉蔽窗,探身一窺,知為女子閨闥,愕然卻退,而內已覺之,有奔出瞰容者,粉黛微呈,則舟中人也,喜出非望。女父適歸,倏然驚覺。」始知為夢。但景物歷歷,如在目前。

  一年後,王某往鎮江,「誤入小村,道途景色,彷彿平生所歷。一門內,馬纓一樹,景象宛然,駭極投鞭逕入,種種物色,與夢無別。再入,則房舍一如其數,夢既驗,不復疑慮,直趨南舍,舟中人果在其中。」王某既驚且喜,備述相思,遂遣媒作冰,親迎成禮。後來雖又無端興起一場風波,但幾經波折,終得團圓。

  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在王某栩栩如生的「怪夢」。不少人在初到一個地方時,會忽然覺得那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而產生好像什麼時候來過的感覺。過去的解釋有二:一是認為自己前世曾住在這裡,一是認為自己曾在夢中到過這裡,這兩種解釋都和靈魂信仰有關(古人認為夢是靈魂的出遊)。筆者在前面討論「前世回憶」的文章裡,已提過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遊西湖壽星院如睹故物,認為自己前世就住在那裡的故事。而本文中的王桂菴則認為自己在年前的夢中已到過鎮江小村舟人女的家中,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預知之夢」。

  西洋典籍裡也有這種記載,稱為Dejavu,意思是「早看過了」,泛指對陌生景物的熟悉感,顯然它是超越種族、文化的人類共通經驗。《聊齋》乃文人的「誌異小說」,可能有加油添醋的地方,但似乎亦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就曾遇過幾個有這種經驗的病人,譬如一個女病人說,她在某夜夢見自己在某街某店門口遇到她從前的家庭醫師,第二天出去逛街,恰好就在那條街那家店門口遇到那位醫師,好似夢境重演。佛洛伊德在仔細分析時,發現這位病人在遇到醫師之前,都未有昨夜做過什麼夢的想法,而是在遇到醫師時,一看到他,便「認為」自己昨夜曾夢見在這裡與他相遇。因為這位病人從前曾在醫師家裡初識某人而一見鍾情,兩人至今情緣難捨,但她昨夜在家等這位情人等到深夜而未見蹤影,此一情感因素在她遇見醫師時介入,而使她產生昨夜夢見醫師的錯覺。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也遇過這樣的病人,有個學生說他父親答應他如果通過考試,要讓他到西班牙去旅行,他不久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一個西班牙城市裡,看見一座歌德式教堂,還有一輛由兩匹乳白色駿馬拉著的馬車。後來,這位學生通過考試,真的到西班牙去,在一個城市裡,居然看到了夢中的大教堂,轉一個彎,又看到了兩匹乳白色駿馬拉著的馬車,與夢中一模一樣。有神秘主義傾向的榮格即認為這是「預知之夢」,是「心」與「物」間非線性時間、非因果關係的一種呈現。

  對這個問題,筆者較贊同佛洛伊德的看法,事實上,有很多情況都會產生這種「似曾相識」、「彷彿平生所歷」的感覺,譬如有「地點失向感」的精神病人、癲癇大發作的腦疾患病人等,它應該更像是一種「錯覺」才對。王桂菴在「行思坐想」時,也許的確在夢中於某種景致中會見舟人女。一年後,他誤入鎮江小村中,潛意識裡希望能與舟人女不期而遇的想望,扭曲了他的知覺;使他「認為」眼前的房舍草木就是前次夢中的景致,結果美夢成真,更加強了這種感覺,但事實上是倒果為因。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