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魂之旅 9
在《聊齋》裡,有三個故事提到曹操,卷十三的〈曹操塚〉說,河南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游泳,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邑宰遣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見漢篆小碑,視之,則曹操墓也。邑宰命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去。
卷十四〈閻羅〉一文說,萊蕪秀才李某,性直諒不阿,每數日,輒死去,僵然如屍,三四日始醒,或問所見,則隱密不洩。時邑有張生者,亦數日一死,語人曰:「李某,閻羅也。余至陰司,亦其屬曹。」或問李昨赴陰司何事?張曰:「不能具述,惟提勘曹操,笞二十。」
卷九〈甄后〉一文則說,洛城書生劉某為東漢末年劉楨轉世,一日,成仙之甄宓來訪,訴及昔年曹操父子舊事,兩人不勝唏噓。甄后別後,劉某思念成疾,甄后遣銅雀台故伎妻之。一日,有曹者牽黃犬來乞食,女出窺,犬即斷索咋女,女駭走,告劉曰:「犬乃老瞞(曹操)所化,怒妾不守分香之戒。」劉聞之,欲買犬而杖斃之,女曰:「不可,上帝所罰,何得擅誅?」
在明清兩代,曹操被認為是一個今「人神共憤」的奸雄,文人不僅寫文章罵他,還在編造的故事裡,假借神鬼力量繼續懲罰、折磨他。蒲松齡在〈曹操塚〉文末說:「奸哉瞞也!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復何益?」曹操的「變詐」的確「無益」,因為即使屍骨幸保,他的「靈魂」卻早在地獄受盡無盡的凌遲,到了清朝,閻羅王還有事沒事就「提勘」他的「靈魂」,「笞二十」;或者將他罰作「犬」,到人世走一遭。蒲松齡說:「阿瞞一案,想更數十閻羅矣。畜道劍山,種種具在,宜得何罪,不勞挹取,乃數千年不決,何耶?故使之求死不得耶?」而〈甄后〉裡的劉某,知道狂犬是曹操所化,想「買而杖斃之」,讓他即早超昇,仙女卻說:「不可。」要他多體驗一下「狗」生活。
綜觀明清筆記小說,筆者發現,有不少歷史的名人均在地獄裡受苦,譬如在《庸盦筆記》的十八層地獄裡,就住滿了五千年來的昏君、逆臣、暴賊與淫婦等,在這個地獄裡,曹操還算好,是住在第七層;董卓則住在第十八層(作家諸君請注意,像馬士英、阮大鉞等「好用筆舌陷人」者,是和伯噽、李林甫等佞臣同在第十七層地獄受苦)。比較特殊的有《子不語》中的南唐李後主「裹足案」,文采風流的李後主因首開纏足風氣,上帝惡其矯揉造作,罰他在地獄懺悔七百年;期滿「出獄」之日,又有數十萬名因纏足而被張獻忠截足的婦女控訴他,結果李後主又被罰在地獄裡「織履一百萬雙」,想來現在大概還在地獄裡忙著織鞋。
我們若察這些在地獄裡受苦的「名人」,即可發現他們的罪名大都是來自不太可靠的野史、民間故事或戲劇之描繪。庶民階級對曹操的「惡劣」印象主要得自於《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以及說書人和野台戲的渲染;歷來不少淳樸的村民在看戲時看得入迷,忍不住就義憤填膺地跳上戲台,要毆打扮演曹操的戲子。從這件事即可看出,它對庶民階級多麼具有暗示性,而對真正的歷史又多麼地具有破壞性。讓曹操在地獄裡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想像,代表的可能就是庶民階級誇大的正義,而這類「地獄折磨」的故事又反過來流傳於民間,成為對庶民階級「教忠教孝」的教材。李後主和纏足的關係,其實也只是傳言,並無定論,但「反纏足」論者亦忍不住一手就將他推進地獄的火坑中;而它會出現在比較重視婦女地位的袁枚的《子不語》中,恐怕也是認為它是一個「理想教材」吧!
地獄是人世的投影,被扭曲的人世群像產生了被扭曲的地獄群像,我為曹操感到悲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