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25 〈酆都御史〉:一個儒者的地獄之旅

瀏覽次數: 7

魂之旅 7

  四川省酆都縣,是民間傳說中的冥府所在地。《聊齋》卷十四〈酆都御史〉一文言,酆都縣外有一洞,深不可測,俗呼「閻羅天子署」,洞中有刑具,朽敗則擲出洞口,邑宰即備新者易之。御史華公巡視至酆都,「聞其說,不以為信,欲入洞以決其惑。」不聽眾人勸阻,秉燭而入,深抵里許,燭暴滅,目見有廣殿十餘間,列坐尊官袍笏儼然。一尊官降階來迎,公問此何處所?答曰:「冥府也。」公愕然告退,尊官指東首一虛坐曰:「此為君坐,那可後還?」手出一卷示公,上注云:「某月某日以肉身歸陰。」

  公覽之益懼,戰慄如澆冰水,念母老子幼,潸然涕流。幸一金甲神入宣冥帝詔,大赦幽冥;公乃合掌而誦金剛經,在冥黑如漆中頓覺一線光明,映照前路,乃始得出,而二役從則枉死於洞中矣。

  其實酆都縣是東漢陰長生「得道升天」處,亦是道教的聖地,但後來佛、道相融,酆都就成為摻雜著佛教與道教色彩的「中國式地獄」所在地。袁枚《子不語》裡,亦有〈酆都知縣〉一文,我們若對照著看,將更可明瞭有關酆都的種種傳說,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深意。

  〈酆都知縣〉大意說,酆都縣內有井,每歲需焚紙錢帛鏹投之,約費三千金,人或吝惜則必生瘟疫。知縣劉某到任後,聞而禁之,眾論譁然,劉某「為民請命」,乃縛繩下井,欲見「鬼神」,幕客李某亦從之。兩人入井五丈許,地黑復明,見城郭宮室,悉如陽世。結果發現閻羅王竟是包公,劉某拱手曰:「酆都水旱頻年,民力竭矣;朝廷國課,尚且不輸,豈能為陰司納帛鏹再作租戶哉?知縣冒死而來,為民請命。」包公曰:「世有妖僧惡道,借鬼神為口實,誘人修齋打醮,傾家者不下千萬。鬼神幽明道隔,不能家喻戶曉,破其誣罔。明公為民除弊,雖不來此,誰敢相違?今更寵臨,具徵仁勇。」劉某雖然得到包閻羅的一番誇獎,但其幕客李某卻在言語上得罪了伏魔大帝關公,結果出了井口,甫至酆都南門,李某竟中風而死,隨後並有暴雷震電繞其棺槨,衣服焚燒殆盡,讓劉某嚇出一身冷汗來。

  蒲松齡的〈酆都御史〉與袁枚的〈酆都知縣〉雖然各擅勝場,但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對抗,御史華公與知縣劉某乃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們不相信鬼神,不願見百姓繼續受「妖僧惡道」的蟲惑,但酆都縣民卻齊曰「不可」,為了破除迷信,兩人都親自入「洞」下「井」,不幸的是,他們都看到了「地獄」,華公當場就「戰慄如澆冰水」、「潸然涕流」,靠著口誦《金剛經》始得脫困。而劉某在「地獄」裡雖然和包閻羅大談一個儒者的「為政之道」,並得到包閻羅的「仁」「勇」讚美,但其幕僚的橫死,仍使他不得不「慄然於心」。

  「地獄」是佛道信仰的外顯,它因民間庶民的「需要」而「存在」。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廣大的民間庶民是佛道信仰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僅將中國歷史上一些剛正而又愛民的「好官」如包拯、范仲淹(范是一個典型的儒者)等請到「他們的地獄」中去當閻羅王,甚至要來到艷都當官的儒者,能夠「俯順民意」,在冥府的洞口準備刑具,將紙錢帛鏹投入井中。這種行徑反映的是庶民階級希望將儒釋道三者包容為一的心意,當然也表明了儒家的思想是無法「滿足」庶民的,無法做為一般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道的!

  一個「學而優則仕」的儒者,為了「決其惑」、「為民請命」,毅然地走入「黑洞」和「深井」,彷彿走入他心靈中的「潛意識底層」,但當他再見天日之時,卻也是他的「儒家信念」崩潰之際,因為他看到了亂舞的群魔。這種結局當然是來自編故事者的刻意安排,不過從中我們也看出了庶民階級對儒家思想的嘲諷,這是當今的新儒應該特別警惕的一件事啊!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