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輯 對酌斯人 7
《被討厭的勇氣》是幾年前的一本暢銷書。暢銷,因為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大多數人都怕被別人討厭而不敢暢所欲言、暢所欲為,覺得綁手綁腳、不自在、不自由。作者岸見一郎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他直指問題核心,認為大家怕被人討厭其實是個人主觀的自卑感在作祟,因為對自己缺乏自信,怯於自由地表達自我,而只能以「消極地討好」方式來得到別人的認可。要想活得自由自在,的確需要有不怕被人討厭的勇氣。
但如果勇氣十足,完全照自己的方式暢所欲言、暢所欲為,結果真的被很多人討厭了,而自己卻又沒有獲得什麼正面、值得肯定的東西,那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會比「不被討厭」來得更糟吧?
我覺得「做自己的勇氣」這種說法雖然有點俗濫,但應該更值得鼓吹。「做自己」不見得全都會「被討厭」,固然有人會因為看不順眼而討厭你,但也會有人因為你的有主見、不隨俗而喜歡你,甚至敬佩你。事實上,一個勇於做自己的人,總是會被某些人討厭,同時也能被另一些人喜歡。
英國BBC在二○○二年做了一項調查,有一個人在「最偉大的一百位英國人」的問卷中排名第十六,在當時還活著的人中名列最前茅。但同一個人,在隔年「你最痛恨的一百位最壞的英國人」的調查中排名第三,也是在世者中的佼佼者。她就是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很少人能像她這樣,同時受到那麼多英國人的愛戴和厭惡。
瑪格麗特從小就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這除了天性外,更得力於他父親的教誨。她出生於英國小鎮,父親在鎮上開雜貨店,從小就對她寄予厚望。她在回憶錄裡說她最記得有一次父親不准她跟大夥兒出去玩,她問父親「為什麼?」父親告訴她說:「不要因為別人做了什麼事,你就跟著做或想要做。你究竟想做什麼,要自己拿定主意,然後說服別人跟你走。」
她在就讀牛津大學時,開始熱中政治,曾擔任該校保守黨協會主席。畢業後做了幾年藥劑師,又改行當律師;三十四歲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從此展開她的政治生涯。四十五歲擔任教育大臣,上任一個月,為了削減教育開支,取消小學生的免費牛奶供應,結果引起強烈反彈,遭到示威者投擲雞蛋和爛菜葉,但她照做不誤,只要她認為是對的,她就毫無畏懼,也絕不屈服。
五十歲時,她當選英國保守黨黨魁;五十四歲更進而成為英國首相,不僅是英國有史以來唯一的女首相,而且還連任三屆(十二年),是格萊斯頓之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在她出任首相之前,英國不僅早已失去往日的榮光,而且經濟困頓更迫在眉睫,很多地區還因不斷罷工而陷入癱瘓。她在上台之際就宣布,她將領導英國走向繁榮,方法是毫不妥協地進行改革。在經濟上,推行新自由主義,跳脫福利國家的僵硬政策;在政治上,與美國聯盟,反對歐洲一體化,特別是統一貨幣。
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會使某些人受益,某些人受損;而每一個新的政策也都是利弊互見的,所以自從她上台後,爭議就如影隨形。但她牢記父親對她的教誨:「你究竟想做什麼,要自己拿定主意,然後說服別人跟你走。」除了向大家說明自己的政策爭取認同外,她表明自己堅定的信念,即使被討厭也不會妥協,她說:「如果你的出發點就是討人喜歡,你就得準備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協,而你將一事無成。」
不少圓融的政治家喜歡尋求所謂的「共識」,但她說:「我不是一位共識政治家,我是一個有信念的政治家。」她甚至在保守黨大會上明言:「共識可能是為了迎合對任何事都沒有具體看法的人……除非基於對使命的堅定信念,否則不會有偉大的政黨。」
她這種永不妥協的政治作風,為她在國際上贏得「鐵娘子」的稱號,這原是她在擔任保守黨黨魁時,發表抨擊蘇聯的強悍而尖刻演說後,蘇聯媒體給她的謔稱,想不到她立刻笑納:「他們說的沒錯,英國的確需要一位鐵娘子。」在她上任首相一年後,因為經濟改革遇到強烈的抗爭,外界都以為她迫於壓力,經濟政策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沒想到她竟強硬地說:「如果你們要轉彎就請便,女士我不轉彎。」(You turn if you want to, 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
在擔任首相期間,她的強硬和堅韌,不只對外,譬如下令英國海軍艦隊作一萬兩千公里的長征,去奪回被阿根廷佔領的福克蘭群島;而且還對內,譬如和勢力龐大的工會組織纏鬥多年,大幅度地削弱他們的力量。喜歡她的人認為她帶領英國走出困境,找回往日的榮耀;而討厭她的人則認為她是一個蠻橫的獨裁者,毀掉了英國的福利制度和社會和諧。
但不管你是英雄或狗熊、鐵或不鐵、轉彎或不轉彎,總有下台的一天。在一九九○年,她因為反對加入歐洲貨幣聯盟,被她的政治盟友們逼宮下台。
客觀來說,柴契爾夫人是繼邱吉爾之後,英國最強有力、爭議也最多的首相。但要如何來看待她所引發的爭議,所帶來的各種批評、讚美與厭惡?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她自己怎麼看?她說:「如果無法引起爭議和批評,那就說明我不稱職。」因為她知道如果她想帶來改變,做個帶領英國走向繁榮的稱職首相,那必然會帶來衝突,讓某些人厭惡、讓另一些人讚美,但她應該不計毀譽、泰然處之,做自己認為對、應該做的事。
想要做一個稱職的人顯然也該如此。我們不可能取悅所有的人,也不必怕引起爭議,既不怕被討厭、更不怕被喜歡;我所能做的就是拿定主意,做我自己。一個真正在做自己的人,他關心的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別人會討厭或喜歡。
其實,很多人都很在意自己是被人討厭或喜歡,並以此「社會風評」來衡量自己「做人是否得體」。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這個問題提出他的看法:當子貢問他「鄉民都喜歡一個人時,這個人如何?」孔子回答:「還不能說他就是好人。」子貢再問:「鄉民都討厭他,又如何?」孔子回答:「也不能說他就是壞人。不如好人喜歡他,不好的人討厭他,那才是真正的好人。」在另一個場合,孔子又把類似的觀點再說一遍:「大家都討厭他,一定要再仔細考察;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再仔細考察。」
雖然以「好人」和「壞人」來做區分過於簡略,但孔子很早就提醒我們:在自然而正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總是會讓某些人喜歡,也讓某些人討厭;如果刻意地想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或不討厭,那就是不自然、不正常、虛偽,鄉愿。
有個故事說,某人跟一位老畫家學畫,學了幾年,頗有成果。在離開前,老畫家為他上最後的一堂課:要他挑選自己最滿意的一幅畫到藝廊展出,在真跡旁另外準備一幅照相版複製品,放一枝筆,附上說明「請觀賞者用筆圈出畫得不好的地方」。展覽完畢,他發現複製品上到處是圈圈,很多地方都有人認為畫得不好,他看了深受打擊。老畫家要他再以同樣的方式,改到另一個藝廊展出,不同的是,這次改請觀賞者用筆圈出他們認為畫得很好的地方。展覽完畢,他發現複製品上也到處是圈圈,很多地方都有人認為畫得很好,他心中的陰霾也一掃而空,愉快地恢復了自信。老畫家於是說:「這就是我為你上的最後一堂課。不管你畫什麼,畫得如何,總有些人會說你畫得很好,另些人會說你畫得不好,你不必太在意別人怎麼說,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你的畫。」
不管你做什麼,怎麼做,如果你有機會和方法去了解足夠多的人的看法,那你應該就會發現,總是會有些人討厭、有些人喜歡。對這些討厭或喜歡,你可以參考,但不必在意,更不必受到迷惑。在印度幫助很多窮人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泰瑞莎修女,對她的善舉還是有人批評、有人討厭,她說:「不管別人說什麼,你都應該微笑接納,然後做你自己的事。」這是你的人生,做你自覺應該做的事;至於因此而讓人討厭或喜歡,那是他家的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