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13 蓮花十字架送給我的登山寶訓

瀏覽次數: 11

第二輯 旅途漫思 3

 二○一二年,承蒙好友楊宏通的邀約,我到香港城市大學當了數天的訪問作家。在這期間,看到一份「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介紹,感到好奇,因為離我們所住的酒店不遠,於是在離港返台的那天早上,將行李寄放在酒店櫃台,我們安步當車,穿越沙田地鐵站,問了路,往山上走去,就好像平時在臺北吃完早餐後去登山健行一般。

 走了半個多小時,峰迴路轉,看到林木間錯落著幾幢中式古典建築。入口的牆柱上刻著「道風境界」與「道風大千」幾個大字,一幅巨大的山水壁畫呈現眼前,讓人覺得彷彿來到了什麼名山古剎的山門。其實也差不多,因為這裡就是頗具特色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叢林」原是佛教用語,意思是僧俗共同修行、講道的場所,它不像基督教(天主教)的修道院或教堂,不只俗人如我者可自由參觀,而且還可報名參加靜修營、講座與培訓課程(也提供住宿),在遠離塵囂的山上修身養性,雖然是為了認識與親近上帝,但的確是比較像佛教的「叢林」。基督教為什麼會在香港出現這樣一個奇特的風貌呢?

 進入山門,轉個彎,就看到一棟頗為眼熟的藍瓦白牆紅柱、簷角飛翹的中國式八角樓。但近前一瞧,卻發現八角樓的尖頂豎立著一座十字架,傳統站立著辟邪靈獸的簷角則豎立著四位基督教聖徒。

 八角樓名為「聖殿」,就是牧師講道的地方,內部乍看跟一般教堂無異,有成排的長椅、講壇、高掛的十字架,只是紅色支柱上有副對聯:「道與上帝同在,風隨意思而吹。」橫聯則為「道成肉身」。聖殿外面的廊上懸掛著寺廟常見的大銅鐘,上面刻著「榮歸上帝」四個字和一個醒目的「蓮花十字架」圖案(十字架立在一朵蓮花上)。

 從這些建築意象和符號可以清楚感受到主事者想要融合東西文化與宗教的心願或意圖。蓮花是儒家文化的君子象徵,也是佛教的聖潔之花,十字架則代表基督教的博愛精神,「蓮花十字架」可說兼具了這三種意涵。

 從聖殿旁的斜坡往下走,可到位於聖殿正下方的「蓮花洞」,那是個幽靜的石室,入口上方寫著「背起十架」。室內相當陰暗,唯有蓮花十字架的鑲嵌玻璃與耶穌受難像的窗臺透露幾許天光,窗臺上方則寫著「放下重擔」。整個結構與陳設彷如囚室,想來應該是過去修士冥思與懺悔的場所,但也像佛教僧侶的閉關之處。我在室內抱元守一,調息靜坐片刻,頗有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感覺。

 循著外圍小徑可到花木扶疏的後山,小徑盡頭有個藍瓦白牆的牌樓式窄門,名為「生命門」,左右對聯:「寬路行人多並無真樂,窄門進者少內有永生。」從沙田市區即可望見的大十字架就在這個「生命門」內,而大十字架下有個「望夫石」塑像。原來現在的沙田市區以前是個海灣,在十字架下望夫早歸,也許會別有一番滋味吧?

 最後來到販售基督教工藝品與書籍的藝術軒,我很好奇地翻閱相關資料才了解,這個「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是挪威傳教士艾香德牧師(K. Reichelt)於一九三○年開基創建,艾牧師在一九○四年就來到中國,先在湖南傳教。他對從印度傳入而在中國生根的佛教極感興趣,一九○五年即到溈山寺(臨濟宗),滿懷熱情地向僧侶們傳播基督教的福音,想不到那些僧侶的反應極為冷淡,讓他非常挫折與傷心,當天晚上在山上冥思時,彷彿聽到上帝在對他說:「在傳教士來到中國的久遠之前,上帝已經在中國。那些你要找到的真理微光和聯繫點,祂已放置在那裡。」

 意思是說,上帝就隱藏在華人過去的思維裡,艾牧師要做的是找出能銜接基督教和中華文化的聯結點,讓華人、特別是佛教徒和道教徒能轉進基督教的殿堂,進而接納它、信奉它。那什麼是基督教和中華文化的聯結點呢?其實,從一五八三年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神父利瑪竇開始,都在想這個問題,也因地制宜地將祭祖與忠孝等傳統包容到其教義裡,艾香德牧師跟前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在宗教建築與儀式這些可見的部分找到聯結點,而從這些地方做起,結果就讓人特別有感。

 一九二二年,他就在南京創建了「景風山基督教叢林」,基本上也是這樣的風格,招待佛教及道教徒來「學道」(基督教教義);後來因為戰亂,才在一九三○年將工作轉移到香港,沙田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就是他委託丹麥建築師艾術華設計建造的,聖殿外的那個大銅鐘還是從南京「景風山基督教叢林」搬過來的。

 我在藝術軒買了一本由該叢林畫師創作的《救主耶穌畫輯》,內含〈降生在馬槽〉〈逃往埃及〉〈登山寶訓〉〈最後晚餐〉〈耶穌復活〉等三十幅畫像,全是傳統中國畫的造型和畫風。

 艾香德牧師的這種「混合主義」被傳統的西方教會認為不倫不類、只是在做「皮毛」工作,而備受批評與指責,艾牧師最後還因此脫離了他所隸屬的「挪威差會」,但他堅持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他說:「今日宗教的缺憾,無非因大部分教徒,不知用正當的方法尋求真理,只是抱著黨同伐異的野心,用村嫗罵鄰的口吻一味排斥他人,指為邪道異端,使真理日漸閉塞,那才真是宗教的罪人。」他在一九五二年安息主懷,就葬在道風山的基督教墳場。

 我們在「叢林」裡流連了兩個小時,下山到沙田吃完午餐,再從酒店領出行李,搭上前往赤鱲角機場的巴士。看著窗外流轉的景物,想到返台後即將面臨的種種,我到底是要「背起十架」還是「放下重擔」呢?

 香港這個奇特的城市,其實也是「混合主義」的產物。但我們能說那一幢幢具有中國風水元素的擎天大廈(譬如貝聿銘設計的中環中銀大廈),所表達的只是不倫不類的「皮毛」嗎?我忽然想起《看不見的城市》作者卡爾.維諾所說的一句名言:「深度就在表面。」看似表面功夫,裡面往往含有被漠視、壓抑的深意。

 我覺得艾香得牧師的所作所為,並非「皮毛」。所有的宗教都相信宇宙有一個本體或大靈,也都在追求生命的圓滿和生活的幸福,只是呈現的樣貌和追求的方法不同而已,也許這些才是「皮毛」吧?堅持自己的呈現樣貌和追求方式是「唯一而正確」、「不可改變」的,才是真正的「皮毛之見」吧?

 我心中忽地浮現聖殿大銅鐘上的「蓮花十字架」,也許這才是我今天所得到的最珍貴的「登山寶訓」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