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心弦迴音 8
一位友人說他最近幾年一直在「憂國憂民」。正想對他能以蒼生為念表達敬意時,他卻自我表白說他其實是在「擔憂國民黨又擔憂民進黨」,怕這兩個政黨的纏鬥不休會把他的人生搞砸了!
上次總統大選,他不只天天關心,而且幾乎是每小時都上網去看選情有什麼新變化,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不得安寧。好不容易塵埃落定,他又轉而注意美國和中共的磨擦,也是一天上網好幾次,心情又隨之起伏不定,無法靜下心來做自己該做的事。他的人生的確是有點被「搞砸」了!
這是網路時代很多人的通病。表面上是在關心國家大事與世界局勢,它們的確可能對個人的生活遠景帶來影響;但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頭,因而變得心浮氣躁,對自己人生的影響可能來得更迅速而且還更嚴重。老是掛在網上看這些新聞,看似在「主動掌握」最新訊息,其實是在反映「生命依賴性」:他一再上網,真正的原因是在期待蔡英文或韓國瑜、川普或習近平有什麼新作為能為他的人生帶來希望與改變,也就是他把他的一部分人生寄託在他們身上。
很多人在臉書等社群媒體上也有類似的表現:一再上網去注意有多少人來來對自己所發的訊息按讚或留言;然後又去看別人的臉書,你來按我讚我也給你個讚,互相拉抬並暗中較量;還費心揣測什麼樣的內容能獲得更多的讚。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經營自媒體應有的主動做法,但每幾分鐘就上網一次,其實也是太過期待和依賴別人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甚至根據他人的反應來界定自己的行情,而這些主要都「操之在人」,依然有「生命依賴性」的成分。
當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顧及別人,留意大人物帶動的社會風向,臉友網民對自己的觀感、回饋,可以為我們的人生走向提供不錯的參考資訊。問題是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都可免費上網的今天,它很容易讓人「上癮」。花太多時間、甚至按耐不住而一再去關注這些訊息的變化,不僅讓人變得心浮氣躁;更因為這些來自他人的訊息和回應,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隨之起舞,就越可能讓人失去生命的自主性,而在網路叢林裡迷失掉自我。
幾個月前,忽然看到一個臉友說:「多謝大家關照,但因不想再分心,即日起退出臉書。」我想他的「分心」可能含有我上面所說的成分:花太多時間、太過期待和依賴別人的回應,會讓它們干擾自己的心情與日常。
莊子是我喜歡的生活哲學家,我在《莊子陪你走紅塵》這本書裡提到,莊子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是「無待」——對外在的人、物、事無所依賴、也無所期待,那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但我想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我們不可能完全不依賴外在世界,我覺得莊子若活在這個時代,那他可能會有一部筆電或一支手機,因為這有助於他在「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時,獲得需要的訊息;重點是要「物而不物」(使用外物而不為外物所役使),對手機和網路不排斥擁有、不拒絕使用、能善加運用而又不會被牽著鼻子走,那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
莊子可能會上網,但應該是為了尋找他人生旅程中需要的訊息,而不會成天去留意社會或世界上發生什麼大小事。他可能會有部落格或臉書,但應該也只是在談他的逍遙遊、齊物論或聞見思,而不會天天去看孟子、惠施(三人同時代)的臉書,然後互相留言、按讚吧?
當我如是設想,並嘗試以莊子為師後,就覺得受益良多:我現在已不再看電視新聞和政論節目,只偶而到幾個新聞網瀏覽一下世界和國內最近發生了什麼事,習慣以後,發覺隔個三到五天才上網看一次新聞(花十分鐘),不僅不會漏掉什麼大事,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沒有什麼影響,而且還因此變得「耳聰目明,神清氣爽」;也能多出不少時間做自己的事。
我還是有部落格和臉書,也繼續在發訊息或文章,但如今它們只是我和外在世界保持聯繫的窗口,我在上面露臉,用意是想告訴大家我還活著,還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盡量做到要發文時才上臉書,至於有多少人、又是什麼人來按讚,別人又在他們的臉書做什麼,離我的世界已越來越為遙遠。我不再「期待別人能給我什麼」,也不在意「我是否符合別人的期待」,如此我行我素,似乎會讓人不以為然,但自己無所謂就好。
莊子的「無待」可能還包括對自己也無所期待、無所依賴,把自己和人間世都忘了,而臻於自然無為、無我無人的境界。但如此境界不僅我無法達到,也不是我想要的。我認為人生應該還是要有所期待與依賴,只是年輕時候,我對他人與外界有較多的依賴與期待;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方面的需求已越來越雲淡風輕,而開始認為:如果我想對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性,那我就應該轉而期待和依賴我自己:用自己的力量,照自己的方式,讓未盡的人生能更符合自己的想望。
更正確地說,我的「無待」只是「不再有待」,不再等待、奢望別人能帶給我什麼美好的東西。當然,當有人主動提供給我這樣的機會時(多半是透過臉書與部落格),如果能符合我的價值觀和趣味,我也不會拒絕。不過因為心無所待,我會把它們當作豐富我生命的「額外的驚喜」,不會認為機不可失,就想抓住不放,在遷就對方時失去自我。
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來得豐富而又便捷,我現在上網除了到臉書和部落格發文章外,主要是去尋找我想要的資訊、想看的影劇,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當我對周遭人和事的興趣越來越淡薄、越無所期待後,我的現實生活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因為不再被動地期待別人的邀約或安排,所以開始自己主動地去規劃今天、下個月、明年、餘生要做什麼。從某個角度看來,好像我的生活圈子縮小了,但如此自歌自舞自徘徊,卻另有難得的自在安詳。
歐巴馬在競選美國總統時說:「如果我們在等待另外某個人或某個時刻,那麼改變就不會來到。我們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人,我們就是我們在尋找的改變。」他這段話為什麼能那麼打動人心?我想有個原因是:它道出了生命的某種真諦,也觸動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
你才是你在等待的人。在等待自己時,第一個要改變的就是個人在網路世界裡的行為,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你對它的期待是什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