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廟中的普陀宗乘之廟,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我們在初冬的午後抵達,遊客較少,寺院內外相對安靜許多。
前往大殿須爬兩段石階。帶我們前來的友人特別解釋:這兩段石階各有五十二級,為什麼做這種設計呢?因為佛說人生有一○八種煩惱,除了生老病死這四者不可避免外,其他一○四種都是在自尋煩惱。既然是自尋,那就得靠自悟、自解與自療,爬上這兩段石階正象徵每走一階,就可自我解脫一種煩惱。
的確很有創意。於是懷著參道的虔誠,起步上階。一階一階不疾不徐地往上升,心平而氣和,不知不覺就走完了一○四階。轉身俯望,天清氣朗,視野遼闊,山川信美,清風徐來,心中的煩惱似乎已一掃而空。
我從中領悟到的是:爬這一○四級石階,雖然不吃力,但也是相當的體能運動,它轉移了我的注意力,原本掛礙於心的執著都變淡了。而在站到較高處後,心眼變寬了,也看得更遠,心曠神怡後,對事情不再那麼斤斤計較,自然少了許多煩惱。這個設計不只具有象徵的隱喻,更讓人在身體力行、親身經歷後,自行領會要怎麼消除煩惱。
我們的很多煩惱的確都是自找的,而且不必要。睿智的猶太民族有這樣一個故事:摩西向他的朋友亞伯拉罕借了一百哥貝。約定償還的期限就在明天,但摩西卻連一個哥貝也沒有。當晚,摩西為此而煩惱得睡不著覺,在床上翻來覆去。最後爬下床,在房內來回踱步。摩西的太太蕾貝克在床上吼道:「你到底在幹什麼?還不趕快來睡覺!」摩西於是將他的煩惱告訴妻子,蕾貝克聽了,說:「你這個傻瓜!今天晚上睡不著而要起來走來走去的,應該是亞伯拉罕啊!你緊張個什麼勁?」
英國有句諺語:「一磅的煩惱,也償還不了一盎司的債務。」摩西整夜煩惱,縱然煩白了頭髮,對債務完全無濟於事。還是他妻子蕾貝克聰明又冷靜,但這並非暗示人可以借錢不還或債多不愁,而是想提醒大家,煩惱最傷身體。理智的做法是將無用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早早上床睡個好覺,讓明天能有充沛的精神和體力,那麼不管是要道歉、要打架、或者要多賺幾個哥貝,才能比較像個樣子。
煩惱跟憂慮不同。憂慮是我擔心某件事,但這件事可以因我的擔心而讓我未雨綢繆,採取行動,防範於未然,我的憂慮很可能因此而解除。譬如我以前菸抽得兇,經常咳嗽,我憂慮再這樣下去很可能會得肺癌,所以採取行動,下定決心把菸給戒了,很少再咳嗽,這方面的憂慮就減輕了。
而煩惱則是我雖然擔心某件事,但這件事通常是我無能為力的,我只能空擔心;或是對擔心之事不採取任何行動,只在那裡一味擔心,不斷地在心裡做文章,結果擔心就變成了煩惱。
煩惱,就好像讓我坐在一張搖椅上,為某件事而前後搖晃,縱然搖得頭昏眼花,卻依然留在原地,沒有前進半步。它只會浪費我寶貴的時間,折損我健康的身體。另一方面,煩惱也好像一隻蜘蛛,拼命在我的腦洞裡吐絲結網,不僅讓我變得思路不清,還被困在裡面,反而難以脫身。
關於煩惱,聖嚴法師說了一段至理名言:「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遇到問題,絕不能逃避或晾在一旁空煩惱,而必須以實際行動去面對它、處理它;事情過了,就要學會放下,不要再擱在心頭,壓得自己透不過氣。
但認真說來,我們大多數的煩惱都沒什麼大不了。張愛玲說她的生命中有各種咬嚙性的小煩惱,就好像「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形容得的確很傳神,但還好只是微痛微癢的小蝨子,而不是張著毒牙與血信的響尾蛇。
禪宗裡有個小故事:某個夏天,曹山禪師問一位和尚:「天氣這麼熱,要到什麼地方躲一躲好呢?」和尚說:「就躲到熱湯爐火裡吧!」曹山不解:「熱湯爐火裡不是更熱嗎?」和尚回答:「在那裡,什麼煩惱都不會有啦!」
天氣這麼熱,意味著煩惱。但熱湯爐火裡比天氣更熱,怎麼躲呢?因為在被熱湯爐火燙死後,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一個人會煩惱,是因為他還有時間煩惱;而一個人會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一個為鼻子長得不挺而煩惱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後,就不會再為鼻子不夠挺而煩惱;當他死亡的那一剎那,那更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死亡是最大的煩惱,但也是最後的解脫,我之所以會為一些小事煩惱,那是因為「我還沒死」,還不必面對死亡的煩惱。
這也正是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要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必須問的不是他為何愉快,而是他為何煩惱。如果他煩惱的事越平凡細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為一個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沒有心情去覺察那些瑣碎小事的。」
所以,能夠為小事煩惱,表示「我還非常幸福」,應該為此感到慶幸與高興才對。在如此這般改變對煩惱的認知後,我就不再為多數的煩惱所苦,甚至還會懷念它們。譬如我曾經為父親的暴躁脾氣而煩惱,也為他的巴金森氏症和失智而煩惱;現在父親走了,我似乎也解脫了。但看著以前我將父親從輪椅抱上車的照片,我真希望還能有那種煩惱。為親人而煩惱,其實是甜蜜的負擔。不必再煩惱,不是解脫,而是讓人陷入比煩惱更嚴重的失落、空虛、哀悔與迷惘中。也因此,在還能夠煩惱時,應該好好珍惜那種煩惱。
當然,更積極的作法或改變是要轉而感謝、張開雙臂歡迎那些讓我們煩惱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口,都有讓人感到煩惱的問題和挑戰,它們其實也是在提供我們成長和改變的契機。與其厭惡、逃避、拋棄、忘掉它們,不如感恩這些煩惱,因為它們都是在幫助我們修行。以期待自己能因此而成長與改變的愉快心情來歡迎它們、面對它們,煩惱就成了菩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