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919 三面夏娃四面佛 且把人生看做一部西遊記

瀏覽次數: 5

  大學時代有一個唸哲學系的朋友,喜歡邏輯思考和自我分析,他曾經向我們說明他的戀愛經驗是:「有一個『我』喜歡A女孩,但另一個『我』卻喜歡B女孩,兩個『我』發生了齟齬。後來,又有另一個『我』想要腳踏兩條船;最後,出現第四個『我』,決定說服前三個『我』,放棄B女孩,全心全意去愛A女孩。」

  聽起來好像在上什麼邏輯課,但後來想想,卻也是剖析與認識自己的一個生動例子。每個人其實都有好幾個「我」,遇到事情時就彼此在心中較量、拉扯,而讓我們感到矛盾、衝突。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個「我」:「原我」以滿足本能欲望的需求為目的,它依快樂原則來行事,就好比我們心中的魔鬼;「超我」是由教養與社會規範所形成的高尚成份,它依道德原則來行事,就像我們心中的天使;「自我」則是日常生活的應對者,它審時度勢,依現實原則來行事,就像我們心中的凡人。

  多數人雖然都只是凡人,但心中其實也都各有魔鬼與天使。在很多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自我、原我、超我這三個「我」都會在心中彼此較量、互相拉扯、產生衝突,而讓我們的心神不得安寧。

  女性心理學家杭妮則認為,每個人的心中同樣有三個「我」:「真實我」指個人天賦潛能中,真正可以成長、發展達到的地步;「現實我」指個人的實際面貌,也就是在某時某地表現出來的綜合狀況;「理想我」指個人為了滿足心理需求,所虛構的脫離現實、完美的意象。

  這三個「我」在每個人心中所佔的比例不同,當「理想我」和「真實我」的差距太大時,就會讓人感到失望、挫折、自尊受損。

  一個人到底有幾個「我」,專家說法雖然不同,但都在表示,沒有人是一條腸子通到底的,我們每個人都非常複雜,內心有很多矛盾和衝突,嚴重的還會產生心理疾病。

  有一部很有名的電影《三面夏娃》,就是在說美國南方一名女子因心理困擾而去看精神科醫師,結果發現(經過催眠)她是個多重人格患者,除了大家平常所認識的那個「家庭主婦」外,還有另外兩個「我」:一個獨立世故的淑女和一個狂野放蕩的浪女;她的心理困擾就來自這三個「我」的衝突。

  有些高明的小說家還會以小說中性格鮮明的不同人物來象徵人們心中「不同的我」,這些人物在小說中的衝突其實就代表讀者心中幾個不同的「我」的衝突,所以讓人讀來覺得深獲我心。

  《西遊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依上面佛洛伊德的說法,我們很容易看出來,故事中的豬八戒好吃懶做,看到美女就蠢蠢欲動,他代表的正是耽溺於快樂的「原我」;心存善念,慈悲為懷,連妖魔都想原諒的唐三藏,他代表的就是講求道德的「超我」;而神通廣大,一路斬除妖魔的孫悟空,代表的則是重視現實的「自我」。

  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在西天取經路上所發生的齟齬,就好像我們生命追尋過程中內心三個「我」的衝突。這的確可以帶來不少啟發,但卻漏掉了沙悟淨,難免讓人遺憾。我以前認為讀小說又不是什麼「科學活動」,實在不必太一板一眼,後來慢慢覺得沙悟淨的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最後才忽然醒悟:沙悟淨代表的其實是西方文化不太注重、但在中華文化裡卻非常重要的另一個「我」——無我。

  《西遊記》裡的沙悟淨雖然也功夫了得,但卻不會強出頭;他不忮不求,逆來順受,無爭無害;一路挑著笨重的行李,卻欣然承擔、從未抱怨;當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三個人吵翻天時,他只是沉默地晾在一邊,就像一個模糊而無名的存在。

  總之,跟其他三個人或三個「我」比起來,沙悟淨可以說是最淡泊、最無為的,也就是相當接近莊子所說的「無我」。我們只有將這個依淡泊原則來行事的「無我」納進來,讓生命的追尋成為原我、超我、自我、無我,或者說快樂、道德、現實、淡泊間的衝突與妥協,在華人世界裡,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生命圖像。

  這四個不同的「我」,就好比我們心中的「四面佛」,雖然各有各注目的方向,但並不均等,它們的比重顯然也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有的人終其一生看起來就像個豬八戒,因為他的「原我」一直佔有很高的比重;而有的人則讓人想到唐三藏,因為他的「超我」一直很強烈。

  但人生並非小說,在現實的人生裡,並沒有真正的(純種的)唐三藏、豬八戒、孫悟空或沙悟淨,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不斷衝突與妥協的過程,四個「我」雖然互別苗頭,但也都各有戲份,只是有時當主角,有時當配角,或者唐三藏加上一點沙悟淨、孫悟空加上一點豬八戒而已。

  就我的人生來說,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都由「自我」領銜演出,希望當個神通廣大、斬妖除魔的孫悟空;但現在,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不想再強出頭,「無我」的戲份越來越重,因而也越來越欣賞《西遊記》裡的沙悟淨。在對他多一點欣賞後,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也就變得更自在、更寬容。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