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 生活的男低音 13
在仙台時,忽然多出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和妻子都有被放鴿子的不快感覺。閒著也是閒著,看地圖上標有魯迅紀念公園,但要坐車,不敢貿然前往,只好就近逛逛。在僻靜的街上,看到一座寺廟,與妻好奇進入,寺雖小卻頗有唐風,空寂無人,寺旁林木幽深,以為是花園,前行數步,才發現是日式墓園。
在苔痕斑駁墓碑的無言凝視下,我這個異國旅人竟興起了錯愕的熟悉之感。
錯愕,是一時沒想到寺廟就是墳場;熟悉,是終於想到宗教原本就是撫慰、接納生老病死的場域。日本的寺廟如此,台灣的寺廟亦如此,只是台灣的寺廟蓋的是靈骨塔,佔的空間不大,而且美輪美奐,不像一大片的墳墓讓人「觸目驚心」。但還是「觸目驚心」的好,像以前的寺廟收容、停放一大堆無力或還沒下葬的棺材,睹物思情,更能讓人油然而生謙卑與靜謹之心,有益宗教情緒的培養。
有人喜歡西式的教堂,說它讓人興起莊嚴、聖潔與美的高貴情操。其實在早年,西方的教堂也是墳場,像英國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就是牛頓等偉人的墓園。在中古世紀,死人多被葬在教堂的周圍甚至裡面,一個教徒在禮拜天上教堂時,要先注目這些死人,然後才能見到上帝。當時的人比現代人更具有宗教的情操。
以前台灣鄉下,村莊外面經常就是墳場,死人和活人比鄰而居。小時候和父母到烏日鄉間的姑媽家,在進入村莊的黃土路兩邊都是墳墓,他們是曾經生活在村內男女的安息之所,我總是隨著父母的眼光往左邊注目,肅穆地問候埋葬在那裡的姑丈,然後進入村莊,安詳地接受姑媽溫馨的款待。幾年前途經舊地,發現墳場變成了工廠,死人不知被放逐到何方,我竟有一種失落的感覺。
離開仙台時,忽然想起印第安唐璜的教誨:「當你覺得不耐煩的時候,請轉向你的左邊,死亡會給你一聲忠告」,原先被放鴿子的不快感已然消失。旅行,不僅應該參觀寺廟,更應該參觀寺廟的墳場,它提醒我們,我們原本就都是旅人,到人間做短暫遊歷的旅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