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 愛情的詠歎調 16
某家咖啡屋裡,兩個原本像刺蝟一般的男子,在互相打量、威嚇、試探、表白之後,終於慢慢鬆懈了下來,而開始談起他們共同愛戀的女人。
男子甲說:「我覺得你是我的知音,因為我們愛上了同一個女人。很顯然的,我們有相同的品味。如果不是為了爭奪同一個愛人,我們很可能成為知己。」
男子乙為之動容,說:「我們不僅是知己,而且還是同病相憐的患難兄弟——因為愛人的猶豫不決而同受折磨。」
情敵見面,分外眼紅。社會新聞裡經常出現情敵為了爭風吃醋而大打出手、血濺五步的消息,這實在是個不幸。換個想法,也許能化干戈為玉帛。錢鍾書曾說:「同在一個學校的叫『同學』,同有一個情人的該叫『同情』」,情敵彼此之間不該互相仇視,而應該互相同情才對,因為他們可說是「同病相憐的患難知己」。
人們對情敵的態度其實很曖昧。情敵看似「多餘的人」,但其實亦屬「善心人士」,因為他會提升你的愛和自尊。他同你競爭,搶著爭奪愛人,由此可證你的愛人很高檔、很珍貴,這能夠大大提高你對愛人的評價,從而增加你的自我評價。
面對情敵的緊張,是一種有尊嚴的緊張。有尊嚴,因為你的愛人是搶手貨;緊張,因為你怕愛人被對方搶走。雖然愛中出現了情敵,會讓人緊張,讓人痛苦,但沒有情敵的愛,卻也讓人覺得有點單調,有點落寞。
其實,情敵也會令人振奮,特別是旗鼓相當的對手。他會讓你在愛人面前使出渾身解數,以贏得他(她)全部的愛。但不像樣的情敵——譬如醜陋、沒知識、沒身份等等,則讓人感到尷尬。「我居然跟這樣的對手爭奪同一個愛人?」令人失望的情敵會讓你對愛人的眼光產生懷疑、感到失望,結果,也對自己的愛情感到失望。難怪羅蘭‧巴特要說:「在情敵的臉上,我看到的是自己的恐懼和嫉妒」了。
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熱烈追求瑪莉亞時,遇到一個情敵──中學教師維爾古諾夫。瑪莉亞在這兩個男人之間舉棋不定,而讓杜斯妥也夫斯基感到「既幸福又痛苦」。但在痛苦一陣子後,他卻和這位情敵成為好友,而且說他對維爾古諾夫的情感「比弟弟還親密」。他決心退讓,還特別託朋友替維爾古諾夫找一份好差事,好讓他和瑪莉亞婚後的生活舒服一點。
但後來幾經周折,瑪莉亞卻又答應嫁給杜斯妥也夫斯基,這回痛苦的似乎換成了維爾古諾夫,但維爾古諾夫卻反而幫了杜斯妥也夫斯基一個忙,成了他們婚禮上的證婚人。像杜斯妥也夫斯基和維爾古諾夫這般,兩人恍若「黑暗中的兄弟」,可以說是深諳「情敵」的箇中三昧了。
這樣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但對於情敵,最少該像岡察諾夫所說的:「不要採取毀謗的手段侮辱你的情敵──這樣反而會使你的美人兒恨你。你只要扯下對方用來迷惑你情人的浮華外衣,使他在情人面前變成一個平凡人,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英雄即可。」
而對於愛人,則應如莫里哀所說:「千萬不要學那種愛吃醋的人,動不動就懷疑自己心愛的人;懷疑的結果是自己吃了虧,同時還幫了情敵的忙。你越是怪罪你的愛人,你的愛人就越覺得你的情敵比你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