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44 情性愛與母性愛

瀏覽次數: 0

輯三 愛情的詠歎調 12

  大概是在大學前後吧,看了一部相當轟動的電影「雷恩的女兒」,說的是一齣愛情悲劇──愛爾蘭漁村裡的一位教師妻子愛上一個她不該愛的男人(德國軍官)的故事。

  女主角和她丈夫的模樣早已模糊褪色,唯獨那位德國軍官的造型依然鮮明地留在腦海裡。他的造型相當特殊:在畢挺、深綠、象徵威權的軍服下,是一副蒼白、俊美而又跛腳(讓人想起拜倫)的肉體。

  深刻的印象必有深刻的原因。記得女主角幾乎是第一眼就情不自禁地愛上他,這樣的男人是否容易激起某些女人特殊的情愫呢?它讓人想起勞倫斯,勞倫斯小說裡的男主角,多屬下面這種奇妙的組合:害羞而又粗野、多情而又膽怯、孱弱而又健壯……,亦即有兩種互相對立的特質存在於一身,甚至勞倫斯本人多少也是這副模樣。

  這樣的造型使得一個男人既像個「大男人」,又像個「稚子」。他之所以特別容易讓某些女人「憐愛」,恐怕是因為它最能同時喚起女性的「情性愛」與「母性愛」吧?將這樣一個男人摟在懷裡,就像摟著「兒子與情人」一般。

  勞倫斯在將《兒子與情人》的小說手稿寄給出版商時,曾說:「這本書的主要構想是這樣的:一位有個性、有教養的女人嫁到一個下階層之家,她對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滿意……,當她的兒子逐漸長大時,她開始選擇他們來當愛人,這些孩子是透過他們與母親之間的相互之愛而驅向生命的──在這種愛的驅使下,他們日漸長大。」

  這樣的愛是否能更加深邃、穩固與美麗呢?「沐浴」在這種愛中的勞倫斯為我們做了表白:當這些被母親熱情愛著的兒子「在步入成年之後,他們卻無法去愛別個女人,因為母親主宰他們生活的強大力量一直緊抓著他們。這正像歌德跟他母親的關係一樣。……一旦這些年輕人跟其他女人發生接觸時,中間便出現了裂隙……,因為血緣的關係,他們母親的力量是顯得太大了一點。最後,這兒子決心拋棄他落入母親的靈魂,開始去尋求激情。他終於獲得激情了,但這個裂隙又顯現出來……。」

  事實上,這正是勞倫斯愛情生活的真正寫照。在現實生活裡,勞倫斯在到二十五歲他母親去世之前,一直生活在母愛的陰影中。他曾有過一個戀人,但卻因母親毫不隱瞞的嫉妒而感到痛苦不堪。

  在《兒子與情人》的字裡行間,勞倫斯似乎在泣訴:「一個過度溺愛其孩子的母親,不明白她兒子的真正幸福乃在於:他和另一個女人的完美關係。」太過完美的「母性愛」,反而會成為日後兒子「情性愛」的絆腳石。

  在母親死後,勞倫斯似乎真的「決心拋棄他落入母親的靈魂,開始去尋求激情」,而和費麗達由相愛而私奔而結婚。但費麗達這個比他年長四歲、已婚、有三個小孩、勇敢而健壯的德國婦人,不過是「母親的變形」而已。

  一個母親可能把她的兒子當作「夢想的情人」來照顧,藉以宣洩她受挫的「情性愛」;反之,一個女人也有可能把她的情人當作「夢想的兒子」來憐愛,用以滿足她「母性愛」的本能。那麼,被一個充滿「母性愛」的女人所愛,又將如何呢?

  情人或妻子能像「任勞任怨、隨時侍候的慈愛母親」,而自己則是她「耍賴、任性、並一再獲得原諒的另一個兒子」,似乎是很多男人的夢想。但這只是部分的故事而已,安娜貝拉對拜倫的愛顯然具有這種成分,不過她將拜倫摟在懷中,不是只想侍候、哺餵他而已,而是她相信「唯有她能拯救拜倫這隻迷途的羔羊」,為他錯亂的人生指點一條明路。

  拜倫厭惡宗教,但安娜貝拉卻老是想用宗教來約束他的一舉一動,讓他感到窒息。在兩人去度蜜月時,拜倫即忍不住大聲咆哮:「像妳這樣一個有見識的人居然會有不切實際的希望,希望改造我,這怎麼可能呢?……現在妳會發現,妳已經嫁給了一個魔鬼!」

  兩人的婚姻不久即以悲劇收場。被一個女人的「情性愛」與「母性愛」所纏住,可能是雙重的幸福,但也可能是雙倍的負擔。

  一個女人不可能同時是「母親與妻子」,就像一個男人不可能同時是「兒子與情人」一樣。所以,還是將該給情人的給情人,該給兒子的給兒子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