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23 在停止的地方

瀏覽次數: 6

「一幅畫最美的部分是它的畫框」,這不是在諷刺畫家,而是要提醒我們,一幅畫能在它應該停止的地方停下來,才能讓人覺得美,適可而止的美。

有一天,和一個同行談起出版事業,他說老闆給他的大方針是一年出版二十種新書,每年的業績成長目標二十%,如果達到了,每年也加薪二十%。聽起來蠻誘人的,但近年來出版事業不景氣,他的壓力很大。

「你的出版社怎麼樣?每年業績成長多少?」他好奇探問。

「成長?」我有點失笑回答:「我的出版社十幾年來都沒有什麼成長。」

我就是老闆,從來沒有擬過什麼業績成長目標,最近一兩年連一本新書都沒有,因為作者就是我,作者沒生產,哪有什麼新書。

這聽起來似乎有違常理。每個事業不是都應該以成長為目標嗎?業績停滯,甚至衰退,不是事業的致命傷嗎?其實,以前也曾動過要讓自己的出版社「大大成長」的念頭,譬如出版其他作者的書、向國外買翻譯版權、雇用業務人員、郵寄出版訊息等等,也大致擬了一年出書量、業績成長多少的計畫。

但,「為什麼要成長呢?」

有一天,我在那將成形的計畫書上打了個大問號。為了能不斷成長,我勢必要在這方面投下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神,面對更複雜的競爭局面,處理更棘手的人事糾葛,但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如果不是,那我只是在為成長而成長,在盲目地擴張而已。

為成長而成長,盲目地擴張,乃是癌細胞的意識型態。

大家都說我們的社會病了,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就好像得了什麼癌症,因為台灣就這麼小,但卻有那麼多人在那裡要求不斷快速成長,盲目地擴張自己。我不想當另一個癌細胞。

有人說:「一幅畫最美的部分是它的畫框」,這似乎是在諷刺畫家,但卻也在提醒我們,一幅畫能在它應該停止的地方停下來,才能讓我們覺得美,適可而止的美。

即使是再有創意、再有活力的畫家,也不會奢求他正在畫的一幅畫要不斷成長、不斷擴張。人生和事業,就像一幅畫,它們也需要一個畫框,一個適可而止,讓人感受有限之美的地方。

我的出版社當然也有過成長,但十幾年前成長到一個程度後,就不再成長。你可以說它處於停滯狀態,但我卻覺得這樣的業績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生命有限,瞭解什麼東西到了什麼地步就應該已經足夠,是持盈保泰之道,賺更多自己用不著的錢,結交更多自己並不真正喜歡的人,擴張更多自己並不需要的版圖,都是心靈的癌細胞。

成長有兩種,一是看得見、可以量化的成長,譬如身高、業績、國民生產毛額;一是看不見、難以量化的,譬如性靈的成長、愛的成長。凡是可以量化的東西,都有它的極限,不可能一再成長;事實上,它們出現令人興奮的成長速度的時刻,通常是它們處於「幼稚」階段的時期。

不再成長,並非停滯,而是覺得在這方面已經夠了,轉而進入另一個叫做「成熟」的階段,它涉及的豐富、多樣與深度,難以量化,也無法測度,沒有一個人會要求自己或對方每年增加百分之十的「成熟度」。

只有尚未成熟或不成熟的人,才渴望不斷成長,並訂出誘人的成長目標。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