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一再被灌輸「擁有某種東西」的快樂,卻忘了「沒有某種東西」所能帶給我們的另一種快樂。
這已是我第三次來台北101的購物商城。近幾個月,有親友從外地來,不管是來自沙鹿或紐約,這裡都成了最受歡迎的景點。寬敞的空間、沁涼的冷氣、典雅的櫥窗、精緻的商品,讓人彷如置身天堂。
雖然我從來沒有在台北101或者京華城、微風廣場、新光三越買過東西,但每次到這些地方,卻也都能愉快流連。當然,大部分的人也都是不買東西的,不過,「逛」的用意可能不太一樣。
我有一個朋友,說他妻子喜歡逛百貨公司是為了「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她流連在昂貴的女性服飾中,東摸摸、西瞧瞧,非常動心,但又強忍想買的衝動。「想盡量不買」,是她在百貨公司裡的自我磨練。
看來,我們是不能低估那些在商城和百貨公司裡閒逛者的心態了。我到這些地方,除了陪伴親友、純欣賞外,恐怕還有蘇格拉底逛雅典市集的味道。
蘇格拉底是個生活簡樸的哲學家,但卻喜歡到雅典市集閒逛,經常駐足在商店的櫥窗前,興味盎然地看著裡面琳瑯滿目的商品。
有一個朋友忍不住問他:「你為什麼會受到市場商品的誘惑?」
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喜歡逛市集,是想去發現有那麼多東西,我沒有它們也能過完全快樂的生活。」
自從邀蘇格拉底作伴,陪我逛百貨公司和商城後,置身在令人目眩神迷的精緻商品間,我就有了另一種愉快、輕鬆而又驚訝的感覺——這裡,真是嚇死人!居然有這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在消費至上的社會裡,我們一再被灌輸「擁有某種東西」的快樂,卻忘了「沒有某種東西」所能帶給我們的另一種快樂,其實,這才是我在逛百貨公司所獲得各種快樂中最大、最輕鬆的快樂。
有一位朋友在做廣告,他在介紹他的工作時,喜歡引用一句名言說:「我們的職責是讓人們對他們所擁有的東西感到不快樂」。想要快樂嗎?那就趕快去買他們所廣告的那種更時髦、更高貴的商品吧!
這的確是刺激購買慾望的一個好方法,但我總是調侃他說他必須為這個社會的不快樂負一點責任,因為他在製造需要的同時,也製造了不快樂。
我有一雙皮鞋、一雙運動鞋、一雙涼鞋,雖然只有三雙,但已經滿足了我在走路時的基本需要。當然,我可以再買更多的鞋子,但我很清楚,那不是為了「需要」才購買,而是為了「擁有」才購買。
「為擁有而購買」正是消費社會的特徵,擁有某些時髦的東西,固然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若非真正的需要,就不會有真正的滿足,你很快就又會感到空虛、悶悶不樂。於是就又去買更多更時髦、更高貴的東西,希望自己能更快樂一點,但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也是很多「病態購物狂」的受困泥沼,因為他們買的根本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
為了引誘你一再地去購買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商人「真正需要」的是讓你在買了一種東西沒多久後,就感到不快樂。
在讓人彷如置身天堂的寬敞空間、沁涼冷氣、典雅櫥窗、精緻商品間,我愉快流連,因為自己的「不需要」與「不被需要」而感到輕鬆無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