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05 對時間慈悲

瀏覽次數: 12

慈悲的一個意思是不要有分別心。晚上的時光和清晨的時光同樣可貴,老年的歲月和青春的年華同樣迷人,這才是對時間真正「慈悲的珍惜」。

偶而起個大早,就和妻子到附近爬山,舒活一下筋骨,順便享受自然美景和清新的空氣。

但這也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剛開始時,對於將早上的大好時光用在爬山上,總有一種模糊的罪惡感。究其原因,大概是受到「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格言的影響。

記得在初中時代,我每天早上都五點不到就起床,用冷水洗臉後,就坐在燈下溫習功課或者背誦《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怎麼可以平白浪費清晨的大好時光呢?

後來雖然逐漸晚起,但偶而起個大早,就更加珍惜,一定是做我認為有意義、重要的事。對我來說,所謂「重要、有意義」的事,也不外寫作和讀書。

那現在又為什麼一大早就去爬山,開始「享受」了呢?因為發現自己太不慈悲了,不僅對自己不慈悲,更是對時間不慈悲。

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叫「相對論」?愛因斯坦開玩笑地說:「當你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坐在一起兩小時,感覺上好像只有兩分鐘;但如果坐在熱火爐上兩分鐘,感覺上好像有兩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其實,我覺得還有另一種時間「相對論」——認為某些時間(段)是重要的,而某些時間則較不重要;也就是對不同的時間給予不同的評價。

「一日之計在於晨」可以說就是這種「時間相對論」的產物,雖然意在勉勵,卻也讓人對一天的其他時間產生了差別的想法。但試問,清晨的一分鐘何曾比下午的一分鐘更多?

有了「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說法,自然就有「一生之計在於少」的想法。它原本也是在勸人珍惜少年時光的,殊不知這正是讓很多人在邁入中年或老年後,感到鬱悶不樂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覺得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已經一去不回了。但試問,老年人的一天何曾比少年人的一天更少?

慈悲的一個意思是不要有「分別心」。晚上的時光和清晨的時光同樣可貴,老年的歲月和青春的年華同樣迷人,上廁所的時候和吃大餐的時候同樣美好,這才是對時間真正「慈悲的珍惜」。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由出生到老死,在「時序」上,我們又產生了另一種「相對論」,那就是通俗連續劇的窠臼:「好人」在開始時總是生活艱難,嚐遍了各種苦頭,但後來則苦盡甘來,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壞人」則在開始時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後來卻甘盡苦來,生活變得艱難,而嚐遍了各種苦頭。

但「先苦後甘」與「先甘後苦」,跟莊子所說的「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有什麼差別呢?為什麼要對它們做出不同的評價呢?「名實未虧,喜怒為用」,這似乎是一個對時序的迷障問題,而將「先甘後苦」與「先苦後甘」視為一樣好,也應該是一種慈悲吧?

今天起個大早,本來想寫稿,又被妻子拉去爬山。走出社區大門,神采奕奕的妻子虎虎生風地說:「是要從樂天宮上去,還是從圓通寺上去?」

前一條路線上山時較陡,是「先苦後甘」;而後一條路線則是下坡不好走,是「先甘後苦」。

我慈悲地說:「你想怎麼走,我就怎麼走,對我來說都一樣。」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